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 | 第9-14页 |
·形态分析的定义 | 第9-10页 |
·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 第14页 |
·重金属元素的不同萃取模式 | 第14-16页 |
·微波萃取 | 第15页 |
·超声波萃取 | 第15-16页 |
·重金属的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 第16-17页 |
·标准分析方法 | 第17页 |
·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超声波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0-41页 |
·研究背景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0-21页 |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 第2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3-38页 |
·超声波不同位置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23-24页 |
·超声波扫频-未扫频条件试验 | 第24-25页 |
·超声波萃取重金属可交换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25-28页 |
·超声波萃取重金属碳酸盐结合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28-31页 |
·超声波萃取重金属Fe-Mn氧化物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31-34页 |
·超声波萃取重金属有机质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34-38页 |
·超声波萃取法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微波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41-51页 |
·研究背景 | 第41页 |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2-48页 |
·微波萃取重金属可交换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42-43页 |
·微波萃取重金属碳酸盐结合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43-44页 |
·微波萃取重金属Fe-Mn氧化物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44-45页 |
·微波萃取重金属有机质态萃取条件的确定 | 第45-48页 |
·微波萃取法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沉积物样品及水样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 第51-65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常规及改进的Tessier系列萃取法 | 第51-53页 |
·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的测定方法 | 第53页 |
·水样中重金属总量及溶解态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 第5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金鸡湖沉积物样品中六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53-56页 |
·青剑湖沉积物样品中六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56-58页 |
·太湖(碧水长天)沉积物样品中六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58-60页 |
·太湖(摩天轮)沉积物样品中六种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60-62页 |
·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总量分析 | 第62页 |
·水样中重金属总量及溶解态分析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