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脂多糖攻毒发热后热体常体寒体大鼠体温变化及炎性反应的比较研究

缩略语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5页
 一.古代中医学对寒热体质理论的认识第10-21页
  1 秦汉时期对阴阳寒热体质理论的认识第10-15页
   ·《内经》开创中医学阴阳体质分类之先河第10-12页
   ·《伤寒论》对阴阳寒热体质的认识第12-14页
   ·《金匮要略》对体质与发病的认识第14-15页
  2.宋金元时期医家对寒热体质理论的研究第15-21页
   3.明清时期阴阳体质理论逐渐丰富与完善第17页
   ·叶天士的体质学思想第17-19页
   ·吴鞠通的体质学思想第19-20页
   ·章虚谷的体质从化理论第20-21页
 二.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及寒热体质研究进展第21-23页
  1.现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第21页
  2.现代医家对体质的分类第21-22页
  3.寒热体质的实验研究第22-23页
 三.小结第23-25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第25-31页
 1.实验材料第25页
   ·实验动物第25页
   ·实验试剂第25页
   ·实验仪器第25页
 2.实验方法第25-27页
   ·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第26页
   ·实验指标测定第26-27页
   ·结果分析第27页
 3 实验结果第27-31页
   ·LPS对寒体热体常体大鼠攻毒发热后△T变化第27页
   ·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不同时间点IL-1β含量的对比第27-28页
   ·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不同时间点CRP含量的对比第28页
   ·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不同时间点TNF-α含量的对比第28-29页
   ·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不同时间点IL-10含量的对比第29-31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31-37页
 1.立题依据第31-32页
   ·目前体质研究的局限性和外感热病研究的不足第31-32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32页
 2.本课题相关指标选取的意义第32-33页
 3.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温差(△T)的变化第33-34页
 4.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IL-1β含量对比第34页
 5.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CRP含量对比第34-35页
 6.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TNF-α含量对比第35页
 7.不同体质大鼠攻毒发热后!L一10含量对比第35-37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3页
个人简历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蝙蝠葛酚性碱对BXPC-3裸鼠抑瘤作用及对肿瘤新生血管表达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九虫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红细胞Na~+-K~+-ATP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