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2P流特征的流量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相关产品 | 第10-11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P2P技术和 P2P流量识别技术 | 第13-23页 |
·P2P技术 | 第13-18页 |
·P2P的定义 | 第13-14页 |
·P2P技术的发展阶段 | 第14-16页 |
·P2P应用的特点 | 第16-17页 |
·P2P技术的安全问题 | 第17-18页 |
·P2P流量识别技术 | 第18-20页 |
·端口识别技术 | 第18-19页 |
·深层数据包探测技术(DPI) | 第19页 |
·基于流特征的流量识别技术 | 第19-20页 |
·其他识别方法 | 第20页 |
·P2P流量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目前常用的P2P流量控制策略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基于流特征的P2P流量识别模型 | 第23-31页 |
·流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流特征识别算法设计 | 第26-29页 |
·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26页 |
·算法中几个关键阈值的设定 | 第26-27页 |
·算法的实现伪码和流程图 | 第27-29页 |
·流特征识别算法性能分析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 P2P流特征的回归分析 | 第31-55页 |
·回归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统计量和检验方法说明 | 第32-35页 |
·判定系数R~2和校正的R~2 | 第32页 |
·系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P值检验,F检验 | 第32-33页 |
·正态性检验 | 第33-34页 |
·异方差检验:帕克检验 | 第34页 |
·自相关检验:德宾-沃森d检验 | 第34-35页 |
·理论和假设的陈述 | 第35-36页 |
·因变量和自变量间的关系 | 第36-41页 |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选择 | 第36-38页 |
·变量间关系的确定 | 第38-41页 |
·P2P流特征的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41-54页 |
·模型选择的标准 | 第41页 |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 第41-42页 |
·本文可适用的模型 | 第42-43页 |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4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工作总结 | 第55-58页 |
·工作总结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