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磷矿黄磷渣胶结充填技术研究及可靠性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8页 |
| ·充填工艺 | 第12-14页 |
| ·充填材料 | 第14页 |
| ·充填工艺的基本参数 | 第14-15页 |
| ·充填料浆制备与输送系统 | 第15-16页 |
| ·充填体力学特性研究 | 第16-18页 |
| ·黄磷渣综合利用现状 | 第18-2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开阳磷矿开采技术条件 | 第22-28页 |
| ·用沙坝矿山地质概况 | 第23-24页 |
| ·用沙坝开采技术条件 | 第24-26页 |
| ·矿岩稳定性 | 第24页 |
| ·矿石与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4-25页 |
| ·用沙坝采矿空间位置 | 第25-26页 |
| ·用沙坝采矿方法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开阳磷矿磷石膏胶结充填技术简介 | 第28-32页 |
| ·磷石膏胶结充填技术参数 | 第28-29页 |
| ·开阳磷矿现有磷石膏充填系统 | 第29-30页 |
| ·开阳磷矿磷石膏胶结充填效果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黄磷渣胶结充填关键技术参数研究 | 第32-46页 |
| ·黄磷渣作为充填料的物化性能分析 | 第32-35页 |
| ·充填料选择 | 第32页 |
| ·主要充填料物化性能测定 | 第32-34页 |
| ·充填料充填性能初步评价 | 第34-35页 |
| ·黄磷渣充填配比试验研究 | 第35-42页 |
| ·充填材料配比选择原则 | 第35-36页 |
| ·充填配比试验内容 | 第36-38页 |
| ·充填配比试验设计 | 第38页 |
| ·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 ·推荐配比充填浆体流动特性试验 | 第42-44页 |
| ·坍落度 | 第42-43页 |
| ·坍落扩散度 | 第43-44页 |
| ·稠度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黄磷渣胶结充填作用机理研究 | 第46-60页 |
| ·黄磷渣组成分析 | 第46-48页 |
| ·黄磷渣的化学组成 | 第46页 |
| ·黄磷渣的矿物组成 | 第46页 |
| ·黄磷渣活性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 ·黄磷渣的胶凝特性 | 第48-49页 |
| ·水泥、黄磷渣的水化反应机理 | 第49-51页 |
| ·黄磷渣对浆体水化过程及水化产物的影响 | 第49-50页 |
| ·黄磷渣和激发剂复掺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黄磷渣对水泥浆体微观孔结构的影响 | 第51页 |
| ·水泥、黄磷渣、磷石膏胶结机理 | 第51-56页 |
| ·浆体结构的形成过程 | 第51-52页 |
| ·浆体结构的特性 | 第52-53页 |
| ·水泥、黄磷渣、磷石膏胶结硬化体的微观结构 | 第53-56页 |
| ·黄磷渣胶结充填体的作用机理 | 第56-59页 |
| ·支护作用 | 第57页 |
| ·共同作用 | 第57-58页 |
| ·充填作用 | 第58页 |
| ·综合作用机理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黄磷渣胶结充填系统改造方案及经济效益分析 | 第60-65页 |
| ·开阳磷矿黄磷渣充填系统改造 | 第60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0-64页 |
| ·充填材料消耗计算 | 第61-63页 |
| ·充填材料成本计算 | 第63页 |
| ·黄磷渣胶结充填直接经济效益 | 第63页 |
| ·黄磷渣胶结充填推广经济效益 | 第63页 |
| ·黄磷渣胶结充填社会经济效益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七章 黄磷渣胶结充填技术可靠性评价 | 第65-77页 |
| ·环境评价 | 第65-67页 |
| ·效益评价 | 第67页 |
| ·制备系统可靠性评价 | 第67-68页 |
| ·充填系统的可靠性评价 | 第68-73页 |
| ·流动性评价 | 第68-70页 |
| ·输送能力的验证 | 第70-71页 |
| ·充填范围校核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7页 |
| 第八章 充填管路自流输送模型与数值分析 | 第77-90页 |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77-81页 |
| ·黄磷渣充填料浆满管流自流输送FLUENT分析 | 第81-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九章 全文总结 | 第90-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