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碳环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的生产论文--脂环族醛、酮及其衍生物论文--脂环族酮论文

皂化废碱液蒸发浓缩工艺改进及防垢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8页
   ·课题背景第13-14页
   ·皂化废碱液蒸发工艺介绍第14-15页
     ·皂化废碱液性质第14页
     ·蒸发浓缩处理工艺第14-15页
   ·蒸发换热器管内结垢类型、过程、机理及后果第15-20页
     ·换热管内壁面结垢类型第15-16页
     ·换热管内壁面结垢过程第16-17页
     ·换热管内壁面结垢机理第17-20页
     ·换热管内结垢带来的后果第20页
   ·换热管内壁面防除垢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0-25页
     ·化学法第20-22页
     ·工艺运行参数与防垢第22-23页
     ·液固流化法防除垢技术第23页
     ·物理法第23-24页
     ·机械法第24-25页
   ·皂化废碱液蒸发浓缩过程防除垢进展第25-27页
     ·快速冷却破晶蒸发工艺第25-26页
     ·蒸发助剂法第26-27页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7-28页
     ·研究目的第27页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2章 蒸发器结垢分析与工艺改进第28-34页
   ·皂化废碱液工艺与壁面结垢成因分析第28-31页
     ·皂化废碱液的组成和性质第28-29页
     ·升膜蒸发器的运行工况第29页
     ·废碱液升膜蒸发工艺第29-30页
     ·垢层形成原因分析第30-31页
   ·皂化废碱液工艺改进方案研究与设计第31-33页
     ·外加热式强制循环新工艺流程第31页
     ·皂化废碱液新工艺特点分析第31-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添加剂对皂化液蒸发过程中结垢的影响第34-46页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35页
   ·单剂防垢性能评价第35-38页
     ·不同用量时防垢性能第35-36页
     ·加热温度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36页
     ·加热时间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36-37页
     ·废碱液浓度对防垢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复合防垢剂的协同效应第38-39页
   ·复合防垢剂的防垢性能评价第39-42页
     ·复合防垢剂用量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39-40页
     ·加热温度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40页
     ·加热时间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废碱液浓度对防垢性能的影响第41-42页
   ·添加剂阻垢机理探讨第42-45页
     ·分散絮凝作用第42-43页
     ·晶格畸变作用第43-44页
     ·微团作用第44-45页
     ·再生-自解脱膜作用第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外加热式强制循环蒸发工艺设计第46-60页
   ·换热器方案确定第46-47页
     ·换热器选型第46-47页
     ·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第47页
   ·换热器的有关计算第47-51页
     ·确定物性数据第47-48页
     ·计算总传热系数第48-50页
     ·计算传热面积第50-51页
   ·选型和确定工艺尺寸第51-52页
     ·壳体内径第51页
     ·折流板第51-52页
   ·换热器热量核算第52-54页
     ·壳程对流传热系数第52页
     ·管程对流传热系数第52-53页
     ·污垢热阻第53页
     ·管壁的导热系数第53页
     ·校正平均温差第53页
     ·传热面积第53-54页
   ·换热器内流体流动阻力第54-55页
     ·管程流动阻力第54页
     ·壳程流动阻力第54-55页
   ·接管第55-56页
   ·闪蒸罐的计算与选型第56-59页
     ·计算蒸发量第56页
     ·闪蒸罐的尺寸第56-57页
     ·确定静压高度第57-58页
     ·蒸汽冷凝器的选用与设计第58-59页
     ·气液分离器的选用第59页
   ·泵选型第59-60页
第5章 换热器的结构设计第60-63页
   ·壁厚的确定第60页
   ·进出口的设计第60页
     ·排气、排液管第60页
   ·接管最小位置第60-61页
     ·壳程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第60页
     ·管箱接管位置的最小尺寸第60-61页
   ·管板与换热器第61页
     ·管板结构第61页
     ·管板最小厚度第61页
     ·管板尺寸第61页
     ·换热管第61页
   ·膨胀节第61页
   ·折流板第61-62页
   ·拉杆与定距杆第62-63页
结论与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氟芳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下一篇:酮肟水解制备羟胺盐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