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论文

利益、参与与地方治理--基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验的分析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1-34页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第11-15页
  (一) 选题缘起第11-13页
  (二) 研究意义第13-15页
 二、学界既有研究的检视第15-28页
  (一) 对公民参与的探讨第15-21页
  (二) 对治理与地方治理的内涵、外延及相关理论的探讨第21-28页
 三、涵义界定:基本概念及其限度第28-30页
  (一) 公民参与第28-29页
  (二) 地方治理第29-30页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30-31页
  (一) 研究方法第30-31页
  (二) 资料来源第31页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31-34页
  (一) 研究思路第31-32页
  (二) 分析框架第32-33页
  (三) 论文结构第33-34页
第二章 公民利益的生长与延伸第34-55页
 一、改革开放后公民利益的生长第34-43页
  (一) 法制构建与公民资格的确认第34-41页
  (二) 市场化改革对公民利益观念的推动第41-43页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第43-49页
  (一) 利益与利益结构:概念及特征第44-46页
  (二) 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表现与原因第46-49页
 三、利益延伸:从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到公共利益第49-55页
  (一) 利益集合与利益延伸第49-50页
  (二)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公共利益关系辨析第50-55页
第三章 公民参与的兴起与扩展第55-73页
 一、公民参与兴起的背景第55-58页
  (一) 公民参与权的实现:外在保障第55-57页
  (二) 利益在参与中实现:内在动力第57-58页
 二、公民参与的扩展:路径与形式第58-64页
  (一) 参与跟着利益走:公民参与的扩展路径第58-59页
  (二) 公民参与的扩展形式:从个体参与、群体参与到公共参与第59-64页
 三、参与扩展的现实性第64-73页
  (一) 公共领域的扩展:空间载体第64-67页
  (二) 社会自组织的勃兴:组织载体第67-68页
  (三) 新媒体的力量:信息载体第68-73页
第四章 参与中的地方治理:困境与转换第73-115页
 一、改革前的政治管理模式:从无参与到动员式参与第73-81页
  (一) 传统社会的政治管理模式:专制-顺民与秩序第73-75页
  (二) 改革前的政治管理模式:动员式参与与秩序第75-81页
 二、新时期的地方治理挑战:公民参与第81-92页
  (一) 新型参与:意识、主体、技术与策略第81-90页
  (二) 参与的不适应性:地方治理压力第90-92页
 三、走出治理困局:参与式地方政府的构建第92-115页
  (一) 参与式政府:涵义与特征第92-94页
  (二) 参与式地方政府构建的功能第94-96页
  (三) 参与式地方政府构建的若干案例第96-115页
第五章 深化公民参与改善地方治理第115-134页
 一、公民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回应性与合法性第115-118页
  (一) 对公民参与的回应:地方政府决策角色转型第115-117页
  (二) 合法性:公民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决策与执行第117-118页
 二、公民参与与地方治理能力第118-123页
  (一)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涵义与要素第119-121页
  (二) 公民介入:从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到地方治理能力第121-123页
 三、扩大化与有序化:深化参与的两个维度第123-127页
  (一) 公民参与的扩大化:范围与途径第123-125页
  (二) 公民参与的有序化:方式与程序第125-127页
 四、深化参与与和谐的政府—公民关系:走向善治第127-134页
  (一) 和谐的政府—公民关系:改善地方治理的基础第128-130页
  (二) 以深化公民参与走向善治第130-134页
第六章 结论及中国经验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后记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区主义与南太平洋地区秩序的构建
下一篇: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