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故城城防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空间范围 | 第12页 |
·时间范围 | 第12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主体框架 | 第14-16页 |
2 潼关故城概述 | 第16-34页 |
·区位概略 | 第16-19页 |
·地理区位 | 第16-18页 |
·交通区位 | 第18-19页 |
·潼关故城历史沿革及关隘由来 | 第19-24页 |
·函谷关的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潼关故城的历史沿革 | 第21-24页 |
·关城的变迁 | 第24-31页 |
·东汉潼关城 | 第25-26页 |
·隋潼关城 | 第26-27页 |
·唐、宋、元、明、清潼关城 | 第27-31页 |
·小结 | 第31-34页 |
3 守在四边制度中潼关城防在关中的地理特点 | 第34-42页 |
·守在四边制度 | 第34-36页 |
·何为守在四边制度 | 第34页 |
·守在四边制度的基本特征 | 第34-35页 |
·守在四边制度对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 第35-36页 |
·关中范围 | 第36-38页 |
·潼关其南北诸关隘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4 潼关的争夺战及其所体现出的军事价值 | 第42-50页 |
·潼关的争夺战 | 第42-47页 |
·石虎、苻健、黄巢攻破潼关 | 第42-43页 |
·安禄山、李自成攻破潼关 | 第43-44页 |
·刘裕、高欢攻潼关 | 第44-47页 |
·蒙古与金的潼关之战 | 第47页 |
·关中东部诸关的控制与争夺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潼关故城城防体系形成原因探析 | 第50-60页 |
·防御因素 | 第50-52页 |
·供给保障 | 第52-55页 |
·交通体系 | 第55-58页 |
·陆路交通 | 第56-57页 |
·水路交通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6 潼关故城城防体系构成探析 | 第60-84页 |
·天险自成 | 第60-65页 |
·黄巷坂关前险阻 | 第60-61页 |
·禁沟天堑横断东西 | 第61-64页 |
·秦岭雄峙关南 | 第64页 |
·黄河抱关而下 | 第64页 |
·关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第64-65页 |
·城防设施 | 第65-76页 |
·警戒设施 | 第65-66页 |
·外围设施 | 第66页 |
·城墙 | 第66-69页 |
·城关 | 第69-74页 |
·十二连城 | 第74-76页 |
·建筑材料和功限 | 第76-77页 |
·城防器械 | 第77-80页 |
·阻滞类 | 第77页 |
·抛砸类 | 第77-78页 |
·弓弩类 | 第78页 |
·投石车类 | 第78页 |
·火器类 | 第78页 |
·个人兵器 | 第78页 |
·消防类 | 第78-79页 |
·辅助类 | 第79页 |
·交通设施 | 第79-80页 |
·守城原则和战术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4页 |
7 潼关故城城防体系特征探析 | 第84-94页 |
·城池防御体系的设防本质 | 第84页 |
·潼关故城防御特点 | 第84-87页 |
·城池防御意向表达 | 第87-88页 |
·牢固粗犷的质感表达 | 第87页 |
·气势逼人的尺度表达 | 第87-88页 |
·神秘莫测的空间表达 | 第88页 |
·城池防御的分级结构 | 第88-90页 |
·外围整体防卫 | 第89页 |
·内部街巷构成 | 第89-90页 |
·住户单元组合 | 第90页 |
·精神防御构成 | 第90-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8 潼关故城的保护研究 | 第94-104页 |
·对潼关故城现有遗址的评估 | 第94-96页 |
·故城遗址价值评估 | 第94页 |
·故城遗址现状评估 | 第94-95页 |
·破坏因素及主要问题 | 第95页 |
·现状利用评估 | 第95页 |
·保护与利用的前景分析 | 第95-96页 |
·保护区划与准则 | 第96-100页 |
·保护的核心内容 | 第96-97页 |
·保护区划的原则 | 第97页 |
·遗址保护范围 | 第97-98页 |
·保护区划的分级及管理措施 | 第98-100页 |
·保护措施 | 第100-103页 |
·保护准则 | 第100-101页 |
·保护措施 | 第101-102页 |
·专项保护工程 | 第102-103页 |
·保护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3-104页 |
·保护的目的 | 第103页 |
·保护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9 结语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