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我国住宅市场发展实践背景 | 第14-15页 |
·住宅市场消费者满意理论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9-22页 |
第2章 住宅市场及消费者满意相关研究回顾 | 第22-40页 |
·住宅产品的空间构成 | 第22-23页 |
·住宅消费市场研究回顾 | 第23-28页 |
·住宅消费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我国住宅消费市场的特点 | 第27-28页 |
·消费者满意的内涵和特征 | 第28-30页 |
·消费者满意的内涵 | 第28-29页 |
·消费者满意的特征 | 第29-30页 |
·消费者满意度 | 第30-31页 |
·消费者满意度内涵 | 第30-31页 |
·消费者满意度指数 | 第31页 |
·消费者满意理论的发展及在住宅消费市场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2-33页 |
·消费者满意理论测评模型 | 第33-40页 |
·期望——实绩模型 | 第34页 |
·消费经历比较模型 | 第34-35页 |
·消费者需要满足程度模型 | 第35-36页 |
·美国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36页 |
·卡诺(Kano)消费者满意模型 | 第36-38页 |
·层次分析模型 | 第38-40页 |
第3章 住宅市场消费满意测度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构建 | 第40-56页 |
·住宅市场消费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第40-43页 |
·内部因素 | 第40-41页 |
·外部因素 | 第41-43页 |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43-46页 |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43-46页 |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住宅产品消费者满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6-51页 |
·指标确立前的准备工作 | 第46-48页 |
·消费者满意度等级的划分 | 第48页 |
·住宅产品消费者满意指标设计 | 第48-51页 |
·消费者满意度定量测度的数学模型 | 第51-54页 |
·消费者满意度定量测度数据来源与评价分析方法 | 第54-56页 |
·数据获取——问卷调查法 | 第54-5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5-56页 |
第4章 西安市住房消费满意描述性研究 | 第56-8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6-57页 |
·住宅市场消费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57-58页 |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57页 |
·问卷设计的思路 | 第57页 |
·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57-58页 |
·问卷设计的步骤 | 第58页 |
·数据调查结果统计 | 第58-59页 |
·量表信度检验 | 第59页 |
·样本人口属性描述性分析 | 第59-61页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样本社会属性与住房消费满意度相关分析 | 第62-77页 |
·消费者性别与住房消费满意研究 | 第62-65页 |
·消费者年龄结构与住房消费满意研究 | 第65-68页 |
·消费者受教育程度与消费者满意研究 | 第68-70页 |
·职业与住房消费满意研究 | 第70-72页 |
·消费者家庭年收入与住房消费满意研究 | 第72-74页 |
·家庭结构与住房消费满意研究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80页 |
第5章 西安市住房满意度定量分析 | 第80-93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80-82页 |
·感知质量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0-81页 |
·感知质量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1页 |
·一级测量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81-82页 |
·重要性与感知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第82-84页 |
·消费者住房满意度分析 | 第84-86页 |
·消费者感知质量总体满意度分析 | 第84-85页 |
·房价收入比消费者满意感知评价 | 第85-86页 |
·消费者价值满意感知评价 | 第86页 |
·总体满意度计算分析 | 第86-87页 |
·西安市住房总体满意度分析总结和展望 | 第87-93页 |
·西安市住房消费满意度分析总结 | 第87-88页 |
·西安市住房满意度展望 | 第88-93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3-9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理论方面 | 第93-94页 |
·实证方面 | 第94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