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裂缝影响区混凝土框架性能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工作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内外关于地裂缝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西安地裂缝的研究与发展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案 | 第13页 |
| ·研究工作内容与目标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西安地裂缝灾害和防治对策 | 第15-20页 |
| ·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 | 第15-17页 |
| ·地裂缝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 ·地裂缝活动特征 | 第16-17页 |
| ·西安地裂缝对建(构)筑物的危害与防治 | 第17-19页 |
| ·西安地裂缝的危害 | 第17-18页 |
| ·地裂灾害的防治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地裂缝沉降模式 | 第20-34页 |
| ·f_6地裂缝历史活动分析 | 第20-21页 |
| ·1960~1989年为第一阶段 | 第20页 |
| ·1990~1996年为第二阶 | 第20-21页 |
| ·1997至今为第三阶段 | 第21页 |
| ·地裂缝活动变化趋势分析 | 第21-22页 |
| ·灰色模型 | 第22-27页 |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22-23页 |
| ·灰色模型GM | 第23-24页 |
| ·灰色预测 | 第24-27页 |
| ·地裂缝沉降模式 | 第27-33页 |
| ·地裂缝沉降曲线 | 第27-28页 |
| ·地裂缝沉降曲线的拟合 | 第28-29页 |
| ·沉降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9-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西安地裂缝影响区混凝土框架性能分析 | 第34-86页 |
| ·基本假定 | 第34-35页 |
| ·模型的选取 | 第35-36页 |
| ·支座模型的选取 | 第35页 |
| ·地裂缝沉降模型的选取 | 第35-36页 |
|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第36-37页 |
| ·中跨2400mm横向框架分析 | 第37-52页 |
| ·工程概况 | 第37页 |
| ·计算工况 | 第37-39页 |
| ·节点位移分析 | 第39-40页 |
| ·结构内力分析 | 第40-52页 |
| ·中跨3000mm横向框架分析 | 第52-66页 |
| ·计算工况 | 第52页 |
| ·节点位移分析 | 第52-54页 |
| ·结构内力分析 | 第54-66页 |
| ·结果分析对比 | 第66-69页 |
| ·节点位移对比 | 第66页 |
| ·梁的内力对比 | 第66-68页 |
| ·柱的内力对比 | 第68-69页 |
| ·结构的构件承载力和裂缝验算 | 第69-85页 |
| ·承载力验算 | 第69-75页 |
| ·开裂验算 | 第75-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发展 | 第86-88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的结论 | 第86-87页 |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