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矽卡岩型矿床的一般特征 | 第13页 |
| ·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 | 第13-14页 |
| ·矽卡岩主要成因类型 | 第14-15页 |
| ·矽卡岩成矿理论与成矿作用 | 第15-16页 |
| ·中国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时、空分布 | 第16-17页 |
|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7-18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及工作量 | 第18-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9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29页 |
| ·区域地层 | 第21-25页 |
| ·长城系 | 第21页 |
| ·寒武系 | 第21-23页 |
| ·奥陶系 | 第23-24页 |
| ·二叠系 | 第24-25页 |
| ·第三、四系 | 第25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5-26页 |
| ·区域构造 | 第26-27页 |
| ·断裂构造 | 第26-27页 |
| ·褶皱 | 第27页 |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平顺地区矽卡岩型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 第29-41页 |
| ·矿体空间分布形态、规模 | 第29-32页 |
| ·矿石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 第32-34页 |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2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2-34页 |
| ·矿石类型 | 第34页 |
| ·围岩蚀变特征 | 第34-41页 |
| ·矿化蚀变带划分 | 第34-38页 |
| ·矿化带内主要蚀变矿物特征 | 第38-39页 |
| ·矿化蚀变矿物生成顺序及矿化蚀变作用阶段划分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平顺地区侵入杂岩体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成因模式 | 第41-57页 |
| ·岩相学特征 | 第41-43页 |
| ·早阶段侵入岩 | 第42页 |
| ·晚期侵入岩 | 第42-43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7页 |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主量元素 | 第43-45页 |
| ·微量元素 | 第45-47页 |
| ·岩浆成因模式分析 | 第47-57页 |
| ·成因分析 | 第47-49页 |
| ·地球动力学分析 | 第49-50页 |
| ·成因模式 | 第50-57页 |
| 第五章 平顺地区铁矿床成矿模式分析 | 第57-68页 |
| ·含矿地层特征 | 第57页 |
| ·矿化蚀变带元素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 ·岩体侵位机制与铁矿体关系 | 第60-62页 |
| ·第一岩构造浆岩带侵位机制 | 第60页 |
| ·第一岩构造浆岩带侵位机制与铁矿床的关系 | 第60-61页 |
| ·第二构造岩浆岩带侵位机制 | 第61页 |
| ·第二构造岩浆岩带侵位机制与铁矿床的关系 | 第61-62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62-64页 |
| ·成矿流体氢同位素组成 | 第62页 |
| ·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特征 | 第62-64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4-66页 |
| ·成矿模式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 | 第68-72页 |
| ·控矿因素分析 | 第68-70页 |
| ·地层与铁矿形成的关系 | 第68页 |
| ·构造与铁矿形成的关系 | 第68-69页 |
| ·岩浆岩与铁矿形成的关系 | 第69页 |
| ·接触带与铁矿形成的关系 | 第69-70页 |
| ·蚀变带与铁矿形成的关系 | 第70页 |
| ·成矿规律 | 第70-72页 |
| 第七章 找矿标志及成矿预测 | 第72-83页 |
| ·找矿标志 | 第72-74页 |
| ·近矿围岩蚀变标志 | 第72页 |
| ·接触带 | 第72页 |
| ·磁异常标志 | 第72-74页 |
| ·电法异常标志 | 第74页 |
| ·重力异常标志 | 第74页 |
| ·其它标志 | 第74页 |
| ·成矿预测区 | 第74-83页 |
| ·芦沟地段铁矿预测区 | 第74-77页 |
| ·龙将沟岩体南缘铁矿预测区 | 第77-79页 |
| ·双井铁矿预测区 | 第79-80页 |
| ·落赛铁矿预测区 | 第80-81页 |
| ·东郊铁矿预测区 | 第81-8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83-85页 |
| ·结论 | 第83页 |
| ·下一步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图版Ⅰ | 第89-90页 |
| 图版Ⅱ | 第90-91页 |
| 图版Ⅲ | 第91-92页 |
| 图版Ⅳ | 第92-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