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类锥杆式对接机构的碰撞过程分析
|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 ·空间对接机构 | 第16-22页 |
| ·空间对接机构概述 | 第16-17页 |
| ·传统航天器对接机构 | 第17-18页 |
| ·新型航天器对接机构 | 第18-22页 |
| ·空间对接机构碰撞过程仿真技术 | 第22-25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 ·碰撞过程仿真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新型类锥杆式对接机构及运动学建模 | 第27-35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新型类锥杆式对接机构及工作过程 | 第28-29页 |
| ·坐标系定义 | 第29-32页 |
| ·建模假设条件 | 第29-30页 |
| ·坐标系定义 | 第30-32页 |
| ·运动学建模 | 第32-34页 |
| ·惯性坐标系下相对运动 | 第32页 |
| ·非惯性坐标系下相对运动 | 第32-33页 |
| ·惯性坐标下的相对转动 | 第33页 |
| ·非惯性坐标系下的相对转动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建模研究 | 第35-49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姿态动力学 | 第35-37页 |
| ·碰撞力计算方法 | 第37-41页 |
| ·恢复系数方法 | 第37-38页 |
| ·约束变形方法 | 第38-40页 |
| ·等效弹簧阻尼方法 | 第40-41页 |
| ·对比分析 | 第41页 |
| ·碰撞过程动力学建模 | 第41-48页 |
| ·虚功率原理及其基本概念 | 第41-43页 |
| ·惯性力虚功率 | 第43-44页 |
| ·碰撞力及摩擦力虚功率 | 第44-45页 |
| ·主动力及缓冲阻尼力虚功率 | 第45-47页 |
| ·碰撞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碰撞点计算方法研究 | 第49-58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轴线共面条件下的碰撞点计算方法 | 第49-53页 |
| ·检测方法 | 第49-50页 |
| ·计算碰撞点的数学模型 | 第50-53页 |
| ·轴线异面条件下的碰撞点计算方法 | 第53-57页 |
| ·检测方法 | 第53-54页 |
| ·合理性分析 | 第54页 |
| ·计算碰撞点的数学模型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碰撞过程动力学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86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仿真算法及流程 | 第58-60页 |
| ·仿真算法 | 第58-59页 |
| ·仿真计算流程图 | 第59页 |
| ·程序组织框架 | 第59-60页 |
| ·仿真参数设计 | 第60-61页 |
| ·模型参数设计 | 第60-61页 |
| ·力学参数设计 | 第61页 |
| ·带初始位置及速度偏差情况下的动力学仿真 | 第61-69页 |
| ·横向位置影响情况仿真 | 第61-64页 |
| ·相对速度影响情况仿真 | 第64-67页 |
| ·综合仿真分析 | 第67-69页 |
| ·带初始姿态偏差情况下的动力学仿真 | 第69-76页 |
| ·姿态角影响情况仿真 | 第69-72页 |
| ·姿态角速度影响情况仿真 | 第72-74页 |
| ·综合仿真分析 | 第74-76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85页 |
| ·缓冲系数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76-81页 |
| ·摩擦因素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81-83页 |
| ·对接锥锥角的影响情况分析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六章 对接锥型面改进设计研究 | 第86-96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设计目标 | 第86-87页 |
| ·型面角度设计方法 | 第87-93页 |
| ·锥角对碰撞反弹的影响 | 第87-90页 |
| ·锥角计算方法 | 第90-93页 |
| ·改进设计结果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结束语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