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1.1 课题背景介绍 | 第12-20页 |
1.1.1 肺癌研究 | 第12-13页 |
1.1.2 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糖基化修饰研究 | 第13-17页 |
1.1.3 IgG糖基化修饰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 第17-20页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肺癌标本临床信息分析 | 第27-51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样本来源 | 第28页 |
2.2.2 样本信息采集 | 第28-29页 |
2.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9页 |
2.3.1 1775 例肺疾病患者的疾病组成 | 第29-30页 |
2.3.2 肺结节患者结节病发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3页 |
2.3.3 肺结节患者结节病发个数、大小的分布分析 | 第33-35页 |
2.3.4 肺结节患者结节病发肺部位置的分布分析 | 第35-36页 |
2.3.5 肺结节患者结节病理恶性程度的分布分析 | 第36-37页 |
2.3.6 临床检查的血常规指标、肺癌常规肿瘤标志物与肺结节病理恶性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44页 |
2.3.7 临床检查的血常规指标、肺癌常规肿瘤标志物针对肺结节病理恶性程度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7页 |
2.3.8 临床检查的血常规指标、肺癌常规肿瘤标志物针对肺结节病理恶性程度的OPLS判别分析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IgG蛋白糖链表达差异在GGN早期诊断中临床价值研究 | 第51-88页 |
3.1 引言 | 第51-5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7-66页 |
3.2.1 血清样本采集和处理 | 第57页 |
3.2.2 样本临床信息 | 第57-64页 |
3.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64-6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3.3.1 血清IgG富集纯化 | 第66页 |
3.3.2 用Cy3荧光染料标记IgG蛋白 | 第66-67页 |
3.3.3 凝集素芯片检测Ig G糖链表达谱 | 第67页 |
3.3.4 凝集素芯片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3.3.5 凝集素印迹验证差异性糖链在不同病理阶段GGN患者血清IgG中的表达 | 第68-69页 |
3.3.6 统计分析 | 第6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9-83页 |
3.4.1 血清IgG富集纯化 | 第69-70页 |
3.4.2 基于凝集素芯片的血清Ig G糖链谱分析 | 第70-71页 |
3.4.3 筛选能够显著区分非浸润和浸润性GGN患者的凝集素探针 | 第71-79页 |
3.4.4 凝集素印迹验证差异性凝集素识别的特异性糖链在不同病理阶段GGN患者血清IgG中的表达 | 第79-80页 |
3.4.5 在训练组中建立凝集素探针检测与CT值的联合诊断模型 | 第80-82页 |
3.4.6 在验证组中评价联合诊断模型在诊断浸润性GGN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潜能 | 第82-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第四章 IgG蛋白上Fab片段糖链表达差异在GGN早期诊断中临床价值研究 | 第88-103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88-94页 |
4.2.1 血清样本采集和处理 | 第88-89页 |
4.2.2 样本临床信息 | 第89-93页 |
4.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93-9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94-96页 |
4.3.1 血清IgG蛋白上Fab片段富集纯化 | 第94页 |
4.3.2 用Cy3荧光染料标记Fab蛋白 | 第94-95页 |
4.3.3 凝集素芯片检测Fab片段上糖链表达谱 | 第95页 |
4.3.4 凝集素芯片数据处理 | 第95页 |
4.3.5 Western Blot验证Fab纯化效果 | 第95页 |
4.3.6 统计分析 | 第95-9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0页 |
4.4.1 血清IgG蛋白Fab片段富集纯化 | 第96-97页 |
4.4.2 IgG蛋白上Fab片段糖链表达谱分析 | 第97-98页 |
4.4.3 筛选能够显著区分非浸润和浸润性GGN患者的凝集素探针 | 第98-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103-104页 |
5.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第104页 |
5.3 展望 | 第104-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