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国外有关区划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国内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的研究 | 第12-15页 |
·省域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 | 第12-13页 |
·区域单元的主体功能区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青海省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 | 第15-24页 |
·自然地理环境及生态功能 | 第15-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气候 | 第16-17页 |
·青海省生态环境的地位 | 第17-19页 |
·青海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河流源区 | 第17-18页 |
·青海是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 第18-19页 |
·青海是兼具较强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区域 | 第19页 |
·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 第19-21页 |
·土地资源 | 第19-20页 |
·矿产资源 | 第20页 |
·野生动植物资源 | 第20页 |
·水能资源 | 第20-21页 |
·新能源资源 | 第21页 |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 第21-24页 |
第三章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 第24-34页 |
·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主导因素分析 | 第25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 第25-28页 |
·国家指标体系 | 第25-26页 |
·对国家指标体系的调整说明 | 第26-28页 |
·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体系 | 第28页 |
·区划方法与步骤 | 第28-32页 |
·基于生态导向下的区划研究 | 第28-31页 |
·生态足迹 | 第28-30页 |
·生态承载力 | 第30-31页 |
·基于动态指标下的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31-32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页 |
·系统聚类分析法 | 第31页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和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基本区划方案 | 第32-34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32-33页 |
·"适度开发区"概念的提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的识别 | 第34-50页 |
·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名录 | 第34页 |
·34个县(直辖镇)生态账户分析 | 第34-47页 |
·34个县(直辖镇)生态足迹研究 | 第34-36页 |
·34个县(直辖镇)生态承载力研究 | 第36-41页 |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 第36页 |
·青海省县级行政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 第36-37页 |
·各个产量因子的调整 | 第37-41页 |
·34个县(直辖镇)生态账户评价与分析 | 第41-46页 |
·生态足迹分析 | 第41-43页 |
·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43-44页 |
·生态盈亏分析 | 第44-46页 |
·对结果进行修正 | 第46-47页 |
·发展潜力分析与评价 | 第47-50页 |
·聚类分析 | 第47页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7页 |
·利用K类中心聚类(K-Means Cluster)分析数据 | 第47页 |
·发展潜力分析与评价 | 第47-49页 |
·结果的修正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 第50-56页 |
·禁止开发区 | 第50-51页 |
·优化开发区 | 第51-52页 |
·重点开发区 | 第52-53页 |
·限制开发区 | 第53-55页 |
·适度开发区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关于省域范围内的主体功能区划 | 第56页 |
·关于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差异分析 | 第56页 |
·关于生态足迹的县级区域研究 | 第56-57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57-58页 |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法 | 第57页 |
·关于生态足迹 | 第57页 |
·关于青海省省内州域、市域研究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附表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