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临床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0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0-19页 |
·定义与分类 | 第10页 |
·解剖结构 | 第10-11页 |
·流行病学 | 第11-12页 |
·发病机制与原因 | 第12-13页 |
·临床表现 | 第13-14页 |
·辅助检查 | 第14页 |
·临床诊断标准[30] | 第14-15页 |
·治疗方案 | 第15-17页 |
·心理治疗 | 第15页 |
·药物治疗 | 第15页 |
·前庭功能康复训练 | 第15-16页 |
·手术治疗 | 第16页 |
·手法复位治疗 | 第16-17页 |
·预后 | 第17页 |
·总结 | 第17-19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般资料 | 第19页 |
·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检查方法 | 第20页 |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Epley 手法 | 第20-21页 |
·Semont 手法 | 第21页 |
·Barbecue 手法 | 第21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22页 |
第4章 结果 | 第22-23页 |
·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评价 | 第22页 |
·手法复位治疗并发症 | 第22-2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23-2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附图 | 第33-3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