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振动台试验及其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相互作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11-12页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阶段第11页
     ·共同作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第11-12页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2-13页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13-15页
第二章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与实现第15-29页
   ·引言第15页
   ·工程背景第15-16页
   ·试验的目的和内容第16页
   ·试验装置第16-18页
     ·地震模拟振动台第16-17页
     ·土体边界模拟和试验模型箱的设计与制作第17-18页
   ·试验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第18-22页
     ·模型相似关系设计第18-19页
     ·模型相似比第19-20页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第20-22页
   ·模型土的性能参数第22-24页
   ·测点的布置与量测第24-25页
   ·试验的加载第25-28页
     ·试验的安装准备第25页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第25-26页
     ·加载制度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结果与规律第29-38页
   ·引言第29页
   ·试验现象第29-30页
   ·模型的动力特性第30-31页
   ·土体加速度反应第31-34页
     ·不同高度处土体的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第31-32页
     ·不同高度处土体的加速度反应时程及其傅氏谱第32-34页
   ·相互作用体系桩基的动力特性第34-37页
     ·桩身不同高度处位移峰值第34-35页
     ·桩身土压力分析第35-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数值模拟第38-70页
   ·引言第38-39页
   ·结构和土体本构关系的选择第39-43页
     ·结构的线弹性本构模型第39-40页
     ·土体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第40-43页
   ·有限元方法分析步骤和动力方程求解第43-50页
     ·有限元法及分析步骤第43-44页
     ·线性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第44-46页
     ·非线性动力方程及计算方法第46-48页
     ·输入地震波的调整第48-49页
     ·动力方程中阻尼的计算第49-50页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所采用的单元第50-55页
     ·土体和桩基采用的单元第51-53页
     ·车站地下及地上结构选用的单元第53-54页
     ·不同单元之间的连接问题第54-55页
   ·桩土的接触问题第55-61页
     ·桩土接触面数值模拟概述第55-56页
     ·接触面单元法介绍第56-59页
     ·接触算法第59-60页
     ·接触的设置第60-61页
   ·土体边界的设置第61-62页
   ·网格划分大小第62-63页
   ·弹塑性分析中重力的考虑第63页
   ·分析模型及模态分析第63-64页
   ·试验数据与分析结果的比较第64-69页
     ·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比较第64-66页
     ·桩身测点相对位移的比较第66-67页
     ·桩土接触压力的比较第67-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70-71页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半空间中沉积地形出平面地震响应
下一篇:村镇建筑体系粉煤灰多孔砖墙体抗震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