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水土保持耕作的概念 | 第11页 |
| ·水土保持耕作的类型 | 第11-12页 |
| ·水土保持耕作的进展 | 第12-14页 |
|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研究 | 第14-15页 |
| ·水土保持耕作研究不足与趋势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 第19-32页 |
| ·研究区总体概况 | 第19-21页 |
| ·自然条件 | 第19-21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页 |
| ·分区概况 | 第21-30页 |
| ·汾渭平原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Ⅰ) | 第22-23页 |
| ·陕甘宁晋黄土丘陵旱作一熟区(Ⅱ) | 第23-24页 |
| ·晋东山地半湿润一熟区(Ⅲ) | 第24-25页 |
| ·晋北高原山地旱作一熟区(Ⅳ) | 第25页 |
| ·豫西丘陵半湿润一熟二熟区(Ⅴ) | 第25-26页 |
| ·陕甘晋黄土残塬丘陵旱作一熟区(Ⅵ) | 第26-27页 |
| ·兰州山丘旱作一熟区(Ⅶ) | 第27-28页 |
| ·海东丘陵旱作一熟区(Ⅷ) | 第28-29页 |
| ·宁蒙河套平原灌溉一年一熟区(Ⅸ) | 第29页 |
| ·鄂尔多斯高原半干旱一年一熟区(Ⅹ)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效应分析 | 第32-54页 |
| ·水土保持技术方法 | 第32-39页 |
| ·“两法”种植 | 第32-33页 |
| ·等高耕作法 | 第33页 |
| ·坑田与地孔田 | 第33页 |
| ·抗旱丰产沟 | 第33-34页 |
| ·隔坡水平沟 | 第34页 |
| ·大垄沟种植技术 | 第34页 |
| ·垄作区田 | 第34-35页 |
| ·垄膜沟种耕作法 | 第35页 |
| ·草田轮作 | 第35-36页 |
| ·粮草带状种植 | 第36页 |
| ·秸秆覆盖 | 第36-37页 |
| ·少耕法与免耕法 | 第37页 |
| ·深松耕法 | 第37-39页 |
| ·黄土高原各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39-52页 |
| ·Ⅰ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0-42页 |
| ·Ⅱ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2-44页 |
| ·Ⅲ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4-45页 |
| ·Ⅳ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 ·Ⅴ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6-47页 |
| ·Ⅵ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7-48页 |
| ·Ⅶ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8-49页 |
| ·Ⅷ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49-50页 |
| ·Ⅸ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50-51页 |
| ·Ⅹ区气象及作物覆盖度因子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 第54-64页 |
| ·黄土高原各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4-58页 |
| ·Ⅰ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 ·Ⅱ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5页 |
| ·Ⅲ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5-56页 |
| ·Ⅳ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6页 |
| ·Ⅴ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6-57页 |
| ·Ⅵ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7页 |
| ·Ⅶ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7页 |
| ·Ⅷ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7-58页 |
| ·Ⅸ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8页 |
| ·Ⅹ区典型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益分析 | 第58页 |
|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 第58-62页 |
| ·以防治水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 第58-60页 |
| ·以防治风蚀与水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 第60-61页 |
| ·以防治风蚀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