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 | 第11页 |
| ·理论准备和实验开创时期 | 第11-12页 |
| ·技术与理论的发展时期 | 第12-13页 |
| ·生产应用的开始和研究工作深入时期 | 第13页 |
|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问题及其控制措施 | 第13-17页 |
| ·污染 | 第13-14页 |
| ·污染产生的原因 | 第14-15页 |
| ·预防与控制措施 | 第15-16页 |
| ·器具、器材及培养基的灭菌 | 第16页 |
| ·无菌接种操作的技术环节保持无菌 | 第16-17页 |
| ·培养室内污染的控制 | 第17页 |
| ·影响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外植体培养再生植株的主要因素和障碍 | 第17-18页 |
| ·影响十字花科芸薹属类植物培养再生植株的主要因素 | 第18-24页 |
| ·外植体基因型和类型的影响 | 第18-20页 |
| ·外植体苗龄和培养放置方式的影响 | 第20-21页 |
| ·培养基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激素类型及浓度的影响 | 第22页 |
| ·碳源的影响 | 第22-23页 |
| ·硝酸银的影响 | 第23页 |
| ·琼脂的影响 | 第23页 |
| ·活性炭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建立甘蓝植株再生体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第24-29页 |
| ·玻璃化现象 | 第24-25页 |
| ·褐化 | 第25-26页 |
| ·内生菌污染问题 | 第26-29页 |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春甘蓝叶片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研究 | 第30-40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激素6-BA 浓度对春甘蓝叶片不定芽诱导效果影响 | 第32-33页 |
| ·激素6-BA 与不同浓度NAA 配比对春甘蓝叶片不定芽的诱导影响 | 第33-34页 |
| ·6-BA 和NAA 对春甘蓝不同自交系叶球叶片不定芽的诱导影响 | 第34-35页 |
| ·分化诱导时添加AgNO_3 对抑制外植体褐化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春甘蓝不同时期叶片诱导不定芽的效果比较 | 第36页 |
| ·激素NAA 不同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生根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不同激素浓度对春甘蓝叶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8页 |
| ·春甘蓝不同基因型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8页 |
| ·AgNO_3 对抑制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春甘蓝不同时期叶片不定芽的诱导 | 第39页 |
| ·NAA 不同浓度对不定芽生根的诱导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 缩写词 | 第48-49页 |
| 附图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