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陈堡油田陈3块油藏地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6页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沉积学研究现状第11-12页
     ·储层非均质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技术路线第14页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4-16页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6-29页
   ·地层对比方法综述第16-17页
     ·生物地层对比方法第16页
     ·“旋回对比,分级控制”对比法第16页
     ·古土壤、切片及等高程对比方法第16-17页
     ·磁性地层学方法第17页
     ·稳定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第17页
     ·层序地层学方法第17页
   ·研究区地层划分对比第17-23页
     ·地层层序第17-18页
     ·地层对比方法选取第18-19页
     ·测井曲线的应用第19-20页
     ·标准层及骨架剖面选取第20-23页
   ·地层对比结果第23-26页
     ·划分对比方案第23-24页
     ·地层划分对比新进展第24-26页
   ·地层展布特征第26-29页
     ·剖面特征第26-28页
     ·平面特征第28-29页
第三章 油藏构造特征第29-33页
   ·区域构造背景第29页
   ·断裂系统第29-30页
   ·构造形态第30-33页
     ·不整合面构造形态第30页
     ·小层砂体顶面构造特征第30-33页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第33-44页
   ·区域沉积背景第33页
   ·沉积相标志第33-37页
     ·岩石矿物特征第33-34页
     ·岩石颜色第34页
     ·岩石结构第34-36页
     ·沉积构造第36页
     ·斯托克斯面第36-37页
   ·沉积微相类型第37-39页
   ·单井相分析第39-40页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40-41页
   ·沉积相演化模式第41-44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第44-56页
   ·储层微观特征第44页
     ·岩石学特征第44页
     ·成岩作用及储集空间第44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44-46页
     ·岩心资料物性统计第44-45页
     ·测井解释物性结果统计第45-46页
   ·储层非均质性及隔夹层研究第46-54页
     ·层内非均质参数求取第46-47页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及夹层发育情况第47-49页
     ·层间非均质性及隔层展布特征第49-53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53-54页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第54-56页
第六章 流体性质及油藏特征第56-60页
   ·流体性质第56-57页
     ·原油性质第56页
     ·地层水性质第56-57页
   ·油藏类型及特征第57-60页
第七章 储量计算第60-68页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第60-63页
     ·计算方法第60页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第60-63页
   ·储量计算结果第63-68页
     ·计算结果第63-64页
     ·小层分类评价第64-65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65-68页
第八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68-76页
   ·不整合面渗流特征第68-69页
   ·油水运动规律第69-73页
     ·产量变化规律第70-71页
     ·含水变化规律第71-72页
     ·水淹情况分析第72-73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剩余储量计算第73-76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73-74页
     ·剩余储量计算第74-76页
第九章 陈3 块赤山组水平井开发适应性评价第76-82页
   ·国内外水平井技术研究现状第76-77页
     ·国外水平井技术第76页
     ·国内水平井研究现状第76-77页
   ·适于水平井开发的油藏类型第77-78页
   ·赤山组水平井挖潜适应性评价及初步设计第78-81页
     ·赤山组水平井开发适应性分析第78页
     ·赤山组水平井初步设计第78-81页
   ·风险分析第81-82页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管道结构对严重段塞流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下一篇:抽油杆偏磨机理及防偏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