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富营养化的概念及成因 | 第13-14页 |
·国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 第14页 |
·中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研究概况 | 第15-24页 |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 | 第15-20页 |
·国内外利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滤食性底栖动物和鱼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的生态治理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沉水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氮磷的吸收 | 第24-3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水体中氮磷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25-27页 |
·不同浓度下金鱼藻的生物量 | 第27-28页 |
·不同浓度下金鱼藻对水体中氮磷的最终去除率 | 第28-29页 |
·苦草与金鱼藻的比较 | 第29-31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挺水植物对富营养水体氮磷的吸收 | 第34-49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水体中氮磷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35-39页 |
·不同浓度下芦竹和香蒲的生物量 | 第39-40页 |
·不同浓度下芦竹和香蒲对水体中氮磷的最终去除率 | 第40-42页 |
·不同浓度下水体中叶绿素浓度的时间变化 | 第42-44页 |
·芦竹与香蒲的比较 | 第44-45页 |
·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较 | 第45-47页 |
·培养两周后生物量增长率的比较 | 第45-46页 |
·培养两周后最终氮磷浓度的比较 | 第46-4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模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螺类对富营养水体的修复效果 | 第49-66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融氧(DO)的变化 | 第51-52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总氮(TN)浓度的变化 | 第52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总磷(TP)浓度的变化 | 第52-53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变化 | 第53-54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COD浓度的变化 | 第54-55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水体浮游植物密度及多样性的变化 | 第55-56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底泥氮、磷、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第56-57页 |
·各模拟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螺类生物量的变化及植物从系统中移除的氮磷量 | 第57-5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9-66页 |
·淡水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存在形式与转化 | 第59-61页 |
·淡水生态系统中植物和螺类对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模拟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氮磷浓度减少的贡献率 | 第63-64页 |
·模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螺类对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丽娃河受损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工程效果分析 | 第66-78页 |
·研究地与恢复工程概况 | 第66-68页 |
·丽娃河概况 | 第66页 |
·恢复工程概况 | 第66-68页 |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实验仪器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高等植物群落形成 | 第69-70页 |
·底栖、鱼类群落恢复 | 第70-71页 |
·水质的改善与植物群落的固氮、除磷 | 第71-74页 |
·讨论 | 第74-77页 |
·植被重建过程中苦草面积大幅度萎缩和菹草面积持续扩展的原因 | 第74-75页 |
·动植物群落对水体水质改善的贡献 | 第75-76页 |
·生态恢复工程的优势比较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