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民事检察建议概述 | 第9-22页 |
一、民事检察建议的概念 | 第9-14页 |
(一) 检察建议的概念 | 第9-11页 |
(二) 民事检察建议的概念 | 第11页 |
(三) 民事检察建议的性质 | 第11-13页 |
(四) 民事检察建议的范围 | 第13-14页 |
二、民事检察建议试点工作概况 | 第14-22页 |
(一) 再审检察建议试点工作概况 | 第14-16页 |
(二) 民事检察建议在执行监督工作中的试点情况 | 第16-22页 |
第二章 民事检察建议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及法理基础 | 第22-27页 |
一、民事检察建议产生的现实基础 | 第22-25页 |
(一) 同级不能抗诉制约了民事检察力量的发挥 | 第22-23页 |
(二) 抗诉监督范围过窄限制了监督的力度 | 第23-24页 |
(三) 办案时间长、环节多,达不到预期的社会效果 | 第24页 |
(四) 新《民事诉讼法》修改再审条件对基层检察院民事抗诉工作的影响不大 | 第24-25页 |
二、民事检察建议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 | 第25-27页 |
(一) 检察机关的建议权是检察权的组成部分 | 第25页 |
(二) 民事检察建议权属于弱势建议权 | 第25-26页 |
(三) 弱势建议权依然具备权力的特征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民事检察建议的制度价值 | 第27-31页 |
一、民事检察建议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 第27页 |
二、民事检察建议可以弥补监督手段的不足 | 第27-29页 |
三、民事检察建议更能维系检、法两家的和谐关系 | 第29-30页 |
四、民事检察建议可以起到罢访息诉的作用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民事检察建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一、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 刚性不足,力度不大 | 第31-33页 |
(二) 发展不均,效力不同 | 第33页 |
二、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一) 立法上的缺陷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 第33-34页 |
(二) 检、法权力不平衡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 第34-35页 |
(三) 性质不明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构建民事检察建议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6-39页 |
一、摒弃强势监督的旧观念 | 第36-37页 |
二、树立重监督实效的新意识 | 第37页 |
三、以维护和谐稳定为目标 | 第37-38页 |
四、注重贴近基层 | 第38-39页 |
第六章 构建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展望 | 第39-42页 |
一、入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 第39页 |
二、不同位阶相关法律的修订 | 第39-41页 |
(一) 《民事诉讼法》的相关修订 | 第39页 |
(二) 《检察院组织法》的相关修订 | 第39-40页 |
(三)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的相关修订 | 第40-41页 |
三、民事检察建议的程序设计 | 第41-42页 |
(一) 民事检察建议的适用流程 | 第41页 |
(二) 民事检察建议的书面格式要求 | 第41页 |
(三) 民事检察建议的效力保障机制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