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规制的法律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垃圾短信的现象分析 | 第10-22页 |
(一) 短信 | 第10-14页 |
1、短信 | 第10-12页 |
2、短信定性化分析 | 第12-13页 |
3、短信的法律性质 | 第13-14页 |
(二) 垃圾短信 | 第14-19页 |
1、垃圾短信 | 第14-17页 |
2、垃圾短信的特点 | 第17-18页 |
3、垃圾短信的法律性质 | 第18-19页 |
(三) 垃圾短信产生的原因 | 第19-22页 |
1、信息发送者的原因 | 第19-20页 |
2、信息传输者的原因 | 第20页 |
3、信息接收者的原因 | 第20-22页 |
二、垃圾短信的技术控制手段 | 第22-27页 |
(一) 垃圾短信的技术控制手段 | 第22-23页 |
1、移动基础运营商的数量监测手段 | 第22页 |
2、移动基础运营商的内容监测手段 | 第22-23页 |
3、用户手机软件屏蔽和黑名单手段 | 第23页 |
4、垃圾短信举报平台 | 第23页 |
(二) 技术控制手段的法律思考 | 第23-27页 |
三、垃圾短信规制的法律手段 | 第27-33页 |
(一) 立法规制及思考 | 第27-31页 |
1、垃圾短信规制的规范性文件 | 第27-30页 |
2、立法规制的法律思考 | 第30-31页 |
(二) 执法规制及思考 | 第31-32页 |
1、对执法主体的思考 | 第31页 |
2、对执法方式的思考 | 第31页 |
3、对执法结果的思考 | 第31-32页 |
(三) 司法规制及思考 | 第32-33页 |
四、垃圾短信规制的建议 | 第33-43页 |
(一) 垃圾短信规制的路径选择的理论思考 | 第33-37页 |
1、社会职务的分配和职责的担当 | 第33-35页 |
2、个人的回归和义务观的回归 | 第35-36页 |
3、法律的确认和平衡 | 第36-37页 |
(二) 垃圾短信规制的建议 | 第37-43页 |
1、技术控制手段的再思考和建议 | 第37-38页 |
2、法律控制手段的再思考和建议 | 第38-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