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引言 | 第10-20页 |
| 一 选题背景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三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8页 |
| 四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中影集团的初创阶段(1999—2002) | 第20-31页 |
| 第一节 中影集团初创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中影集团初创阶段的产业格局 | 第22-28页 |
| 一 制片 | 第23-25页 |
| 二 发行 | 第25-26页 |
| 三 院线和影院建设 | 第26页 |
| 四 农村市场 | 第26页 |
| 五 影片输出 | 第26页 |
| 六 电影频道 | 第26-27页 |
| 七 制作 | 第27页 |
| 八 后电影开发 | 第27页 |
| 九 其它产业 | 第27-28页 |
| 第三节 对初创阶段中影集团电影产业链的反思 | 第28-31页 |
| 一 "三个板块"发展战略 | 第28页 |
| 二 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 第28-29页 |
| 三 影片创作生产上的问题 | 第29页 |
| 四 《致命的一击》所暴露的问题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中影集团的股份制改革阶段(2003—2006) | 第31-44页 |
| 第一节 中影集团股份制改革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中影集团股份制改革阶段的产业格局 | 第32-41页 |
| 一 制片 | 第34-36页 |
| 二 发行 | 第36-38页 |
| 三 院线和影院建设 | 第38-39页 |
| 四 农村市场和二级市场 | 第39页 |
| 五 海外推广 | 第39-40页 |
| 六 电影频道 | 第40页 |
| 七 制作 | 第40-41页 |
| 八 后电影开发 | 第41页 |
| 九 其它产业 | 第41页 |
| 第三节 对股份制改革阶段中影集团电影产业链的反思 | 第41-44页 |
| 一 股份制制片子公司的弊端 | 第41-42页 |
| 二 制片与发行之间的断链 | 第42-43页 |
| 三 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处境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中影集团的全产业发展阶段(2007—2009) | 第44-65页 |
| 第一节 中影集团进入全产业发展阶段的政策环境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中影集团全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格局 | 第45-61页 |
| 一 制片 | 第48-50页 |
| 二 营销 | 第50-51页 |
| 三 发行 | 第51-53页 |
| 四 影院与院线建设 | 第53-55页 |
| 五 农村市场和二级市场 | 第55-56页 |
| 六 海外推广 | 第56-57页 |
| 七 北京放映 | 第57页 |
| 八 电影频道 | 第57-58页 |
| 九 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 | 第58-60页 |
| 十 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 | 第60页 |
| 十一 中国影才计划 | 第60-61页 |
| 十二 其它产业 | 第61页 |
| 第三节 对全产业发展阶段中影集团电影产业链的反思 | 第61-65页 |
| 一 《建国大业》:对中影集团电影产业链的集中检阅 | 第61-64页 |
| 二 上市与中影集团的明天 | 第64-65页 |
|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