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合金钢棒材热轧变形过程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 ·棒材生产过程简介 | 第10-11页 |
| ·等效应变模型 | 第11-15页 |
| ·宽展模型 | 第11-13页 |
| ·棒材等效应变模型 | 第13-15页 |
| ·棒材轧制过程温度场 | 第15-17页 |
| ·温度场模拟方法 | 第15-16页 |
| ·轧制过程温度场 | 第16-17页 |
| ·热轧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模型 | 第17-24页 |
| ·奥氏体在热加工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化 | 第17-19页 |
| ·微观组织的静态演变模型 | 第19-21页 |
| ·微观组织的动态演变模型 | 第21-23页 |
| ·晶粒长大模型 | 第23-24页 |
| ·流变应力模型 | 第24页 |
| ·热轧变形过程微观组织模型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等效应变模型 | 第26-38页 |
| ·棒材道次出口截面预测 | 第26-32页 |
| ·椭圆-圆孔型出口截面预测 | 第26-28页 |
| ·圆-椭圆孔型出口截面预测 | 第28-30页 |
| ·方-椭圆孔型出口截面预测 | 第30-31页 |
| ·平辊轧制出口截面预测 | 第31-32页 |
| ·最大宽度法计算等效应变 | 第32-33页 |
| ·等效应变计算结果和验证 | 第33-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温度模型 | 第38-46页 |
| ·温度场控制模型 | 第38-39页 |
| ·温度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38页 |
| ·温度场控制模型 | 第38-39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 ·初始条件的确定 | 第39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39-40页 |
| ·物理参数的确定 | 第40-44页 |
| ·模拟结果与验证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再结晶模型和流变应力模型 | 第46-59页 |
| ·轧制参数的确定 | 第46-50页 |
| ·平均轧辊半径 | 第46-47页 |
| ·有效接触长度 | 第47页 |
| ·应变速率 | 第47-48页 |
| ·Z参数 | 第48页 |
| ·抛钢速度和道次间隔时间 | 第48-50页 |
| ·微观组织模型计算流程图 | 第50页 |
| ·再结晶模型 | 第50-56页 |
| ·临界应变模型 | 第50-51页 |
| ·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 第51-52页 |
| ·再结晶晶粒模型及晶粒长大模型 | 第52-53页 |
| ·部分再结晶模型 | 第53页 |
| ·含Nb钢的析出模型 | 第53-56页 |
| ·流变应力模型 | 第56-58页 |
| ·实际流变应力计算 | 第56页 |
| ·流变应力预测模型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流变应力模型的验证与应用 | 第59-70页 |
| ·Φ90不含Nb钢棒材热轧模拟 | 第59-63页 |
| ·Φ90不含Nb低合金钢棒材流变应力模型验证 | 第59-61页 |
| ·模型应用 | 第61-63页 |
| ·Φ32含Nb钢棒材热连轧模拟 | 第63-69页 |
| ·含Nb钢Φ32 棒材热连轧流变应力模型验证 | 第63-65页 |
| ·原始晶粒尺寸粗大时的模拟结果 | 第65-67页 |
| ·降低开轧温度的模拟结果 | 第67-69页 |
| ·小结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附录A Fortran源程序 | 第76-99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