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地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 第10-17页 |
| ·国外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体系研究 | 第10-13页 |
|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及体系研究 | 第13-15页 |
| ·旅游合理容量测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单项推测法 | 第15-16页 |
| ·综合推测法 | 第16页 |
| ·国内实证研究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林芝生态旅游概况 | 第19-26页 |
| ·林芝生态旅游的发展优势 | 第19-22页 |
| ·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 第19-20页 |
| ·山水风景资源 | 第19-20页 |
| ·生物景观资源 | 第20页 |
| ·生态旅游市场基础 | 第20-21页 |
| ·游客市场 | 第21页 |
| ·资金市场 | 第21页 |
| ·政策支持 | 第21-22页 |
| ·林芝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 ·旅游人次和收入稳步增长 | 第22-23页 |
| ·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形成 | 第23页 |
| ·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 | 第23-24页 |
| ·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 第24页 |
| ·林芝旅游形象不断提升 | 第24页 |
| ·旅游市场进一步规范 | 第24-25页 |
| ·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林芝生态旅游环境容量评价 | 第26-38页 |
| ·构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28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28页 |
| ·系统性原则 | 第28页 |
| ·实用性原则 | 第28页 |
| ·简单性原则 | 第28页 |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28页 |
| ·指标选取方法 | 第28-30页 |
| ·体系构架和指标分析 | 第30-31页 |
|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 | 第31页 |
|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 第31页 |
|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 第31页 |
| ·社会环境容量 | 第31页 |
| ·评估步骤及方法 | 第31-35页 |
| ·综合实现的定量评价模型 | 第31-32页 |
|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评价模型 | 第32-33页 |
|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评价模型 | 第33-34页 |
|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评价模型 | 第34页 |
| ·社会环境容量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 ·旅游环境容量评价数据测量 | 第35-38页 |
| ·旅游景区实地概况 | 第35-36页 |
| ·国家标准 | 第36页 |
| ·经验数据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林芝重点生态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 第38-49页 |
| ·巴松错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定 | 第38-44页 |
| ·资源概况 | 第38页 |
| ·测算 | 第38-43页 |
|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评价 | 第38-40页 |
|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 第40-41页 |
|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 第41-42页 |
| ·社会环境容量 | 第42-43页 |
| ·巴松错旅游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 | 第43页 |
| ·环境容量分析 | 第43-44页 |
| ·世界柏树王园林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定 | 第44-49页 |
| ·资源概况 | 第44-45页 |
| ·测算 | 第45-47页 |
| ·旅游空间环境容量评价 | 第45-46页 |
|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 第46页 |
| ·旅游设施环境容量 | 第46-47页 |
| ·社会环境容量 | 第47页 |
| ·世界柏树王园林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综合实现 | 第47页 |
| ·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林芝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及调控措施 | 第49-52页 |
| ·旅游景区开发力度不够 | 第49-50页 |
| ·旅游设施建设滞后 | 第50页 |
| ·客流量时间分布差异过大 | 第50-51页 |
| ·旅游者空间分布不均衡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