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4段3油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挖潜对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2页 |
| ·地质方法 | 第11-12页 |
| ·开发地质学法 | 第11页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 | 第11页 |
| ·地震技术 | 第11-12页 |
| ·油藏工程方法 | 第12页 |
| ·示踪剂技术 | 第12页 |
| ·试井方法 | 第12页 |
| ·水驱曲线方法 | 第12页 |
| ·数值模拟技术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2-13页 |
| ·技术思路 | 第13页 |
| ·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 第13-15页 |
| 第2章 油藏概况 | 第15-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 ·油田主要地质特征 | 第16-22页 |
| ·地层简况 | 第16-17页 |
| ·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 ·储层特征 | 第18-20页 |
| ·油藏特征 | 第20-22页 |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22-24页 |
| 第3章 油藏数值模拟 | 第24-41页 |
|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24-34页 |
| ·基础数据的整理 | 第24页 |
| ·静态数据的整理 | 第24页 |
| ·动态数据的整理 | 第24页 |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25-31页 |
| ·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 ·地下流体 PVT 性质 | 第32-34页 |
| ·体积区域的划分 | 第34页 |
| ·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 ·历史拟合 | 第34-41页 |
| ·区块拟合 | 第35-36页 |
| ·历史拟合结果 | 第36-41页 |
| ·区块开发指标的拟合 | 第36-37页 |
| ·分区开发指标的拟合 | 第37-38页 |
| ·单井的拟合 | 第38-41页 |
| 第4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与可采储量研究 | 第41-62页 |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1-47页 |
| ·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 | 第41-43页 |
| ·储量丰度分布图 | 第43-47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56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 | 第47-52页 |
| ·构造因素 | 第47-49页 |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49-52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 | 第52-55页 |
| ·水驱不均形成的井间剩余油 | 第53页 |
| ·注采不完善区域形成的剩余油 | 第53-54页 |
| ·油管破损产生的剩余油 | 第54-55页 |
| ·非主流线滞留区域的剩余油 | 第55页 |
|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地质因素 | 第55-56页 |
| ·井网完整储层物性差形成的剩余油 | 第55-56页 |
| ·井网不完整储层物性好形成的剩余油 | 第56页 |
| ·油藏工程法分析剩余油 | 第56-62页 |
| 第5章 潜 4 段 3 油组剩余油的挖潜研究 | 第62-73页 |
| ·开发技术政策的研究 | 第62-65页 |
| ·典型模型的建立 | 第62页 |
| ·开发指标的优化 | 第62-65页 |
| ·井网优化 | 第62-63页 |
| ·井距优化 | 第63-64页 |
| ·采油速度优化 | 第64页 |
| ·注采比优化 | 第64-65页 |
| ·潜 4 段 3 油组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 第65-69页 |
| ·潜 4 段 3 油组开发调整部署研究 | 第66-68页 |
| ·采出状况和调整前后单井控制储量状况 | 第68-69页 |
| ·潜 4 段 3 油组调整方案指标研究 | 第69-71页 |
| ·调整方案指标优化 | 第69页 |
| ·调整方案指标预测 | 第69-71页 |
| ·调整开发效果评价 | 第71-7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