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 ·能源电力的发展趋势及火力发电的新状况 | 第6页 |
| ·建立新形势下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的必要性 | 第6-7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9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的发展趋势 | 第8-9页 |
| ·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辨识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模糊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基于T-S模糊模型的辨识算法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论文的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论文的思路 | 第13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简化模型 | 第15-19页 |
| ·汽包炉单元机组动态特性模型 | 第15-16页 |
|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简化模型 | 第16-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基于T-S模糊模型的建模研究 | 第19-32页 |
| ·模糊模型的选择 | 第19-23页 |
| ·模糊模型的前提部分结构 | 第19-20页 |
| ·模糊模型的结论部分结构 | 第20-21页 |
| ·模糊模型结构的优缺点分析 | 第21-22页 |
| ·改进的T-S模糊模型 | 第22-23页 |
| ·改进T-S模型需要辨识的内容 | 第23页 |
| ·模糊模型的结构辨识 | 第23-25页 |
| ·输入变量的选择 | 第23页 |
| ·输入空间的模糊划分 | 第23-25页 |
| ·前提部分参数辨识 | 第25-26页 |
| ·模糊子集中心的确定 | 第25-26页 |
| ·模糊子集宽度的确定 | 第26页 |
| ·结论部分参数辨识 | 第26-27页 |
| ·静态参数的辨识 | 第26页 |
| ·动态参数的辨识 | 第26-27页 |
| ·仿真验证 | 第27-30页 |
| ·辨识参数设置分析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基于T-S模糊模型的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 | 第32-41页 |
| ·基于改进T-S模糊模型的160MW燃油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建模 | 第32-36页 |
| ·辨识数据的获得 | 第32-33页 |
| ·160MW燃油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的辨识 | 第33-36页 |
| ·基于改进T-S模糊模型的超超临界机组建模 | 第36-40页 |
| ·现场数据的处理 | 第36-37页 |
| ·超超临界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的辨识 | 第37-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1页 |
| ·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