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9-12页 |
文献回顾 | 第12-19页 |
骨缺损修复机制 | 第12-13页 |
·传导性骨再生 | 第12页 |
·引导性骨再生 | 第12-13页 |
·诱导性骨再生 | 第13页 |
2.骨缺损治疗方法 | 第13-18页 |
·自体骨移植 | 第13-14页 |
·异体骨移植 | 第14页 |
·异种骨移植 | 第14-15页 |
·人工骨及组织工程技术 | 第15-18页 |
·基因治疗 | 第18页 |
3. 结论 | 第18-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体外试验部分 | 第21-27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21-22页 |
·主要设备及试剂 | 第21页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及培养(见图1) | 第21-22页 |
·CPC和微小颗粒骨不同比例复合物的制作 | 第22页 |
·材料体外细胞相容性的实验 | 第2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6页 |
·固化时间的测定(见表1) | 第23页 |
·最大抗压强度的检测(见表1) | 第23页 |
·各种材料浸提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见表2) | 第23-24页 |
·材料支架与细胞共培养后材料表面扫描电镜结果(见图3) | 第24-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体内实验研究 | 第27-33页 |
材料及方法 | 第27-29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7页 |
·实验动物选择 | 第27页 |
·骨缺损模型制备及材料填充 | 第27-28页 |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2 结果 | 第29-31页 |
·动物术后情况 | 第29页 |
·x线结果(见图4) | 第29页 |
·骨密度扫描结果(见表3) | 第29-30页 |
·Van Gieson染色结果(见图5) | 第30页 |
·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见表4)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附图 | 第39-4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