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背景回顾 | 第10-18页 |
| 1.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述 | 第10页 |
| 2. 缺血后处理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10-15页 |
| ·缺血后处理减少活性氧的产生 | 第10-11页 |
| ·缺血后处理抑制钙超载 | 第11-12页 |
| ·缺血后处理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活化 | 第12页 |
| ·缺血后处理促进内源性腺苷的释放 | 第12-13页 |
| ·缺血后处理促进内源性一氧化氮的释放 | 第13页 |
| ·缺血后处理激活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RISK)通路 | 第13-14页 |
| ·缺血后处理抑制细胞凋亡 | 第14-15页 |
| 3. 氯胺酮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15-17页 |
| ·对神经系统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第16页 |
| ·对其他脏器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第16-17页 |
| ·临床应用 | 第17页 |
| 4. 结语 | 第17-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 ·样本量含量的估算 | 第18页 |
| ·动物选择及实验分组 | 第18页 |
| ·70%肝脏缺血模型的制备 | 第18-19页 |
| 2. 标本采集和指标测定 | 第19-20页 |
|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 第19页 |
| ·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 | 第19页 |
| ·电镜标本取材 | 第19页 |
| ·免疫组化标本取材 | 第19-20页 |
|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页 |
|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4. 肝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免疫组化染色 | 第20-24页 |
| ·取材 | 第20页 |
| ·脱水固定 | 第20-21页 |
| ·包埋 | 第21页 |
| ·切片 | 第21页 |
| ·烘烤 | 第21页 |
| ·HE染色 | 第21-22页 |
| ·SP法免疫组化染色 | 第22-23页 |
| ·用IPP测定Bcl-2与Bax表达情况 | 第23-24页 |
| 5. 肝组织透射电镜标本制备 | 第24页 |
| 6. 统计学处理 | 第24-25页 |
| 结果 | 第25-31页 |
| 1. 转氨酶检测结果 | 第25-26页 |
| 2. MDA、SOD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 3. Bax、Bcl-2 IOD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 4. 肝组织透射电镜下结构的变化 | 第28-31页 |
| 讨论 | 第31-36页 |
| 1. 本研究中肝脏再注损伤模型的复制 | 第31页 |
| 2. 氯胺酮后处理及其联合缺血后处理对肝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第31-34页 |
| ·本研究采用指标的意义 | 第31-33页 |
| ·氯氨酮后处理对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第33页 |
| ·氯氨酮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 第33-34页 |
| 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4-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附录1:缩略词 | 第43-45页 |
| 附录2: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及通路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