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蜗轮蜗杆传动论文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强度分析及试验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1页
1 绪论第11-23页
   ·齿轮传动强度研究进展第11-18页
     ·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方法概述第11-13页
     ·齿轮传动实验分析方法第13-14页
     ·蜗杆传动强度研究现状第14-17页
     ·蜗杆强度计算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强度研究现状第18-21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第18-19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特点第19-20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强度分析现状第20-21页
   ·课题的意义及内容第21-22页
     ·研究背景第21页
     ·课题的目标及内容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2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分析第23-43页
   ·引言第23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啮合理论第23-28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成形原理第23-24页
     ·坐标系的建立第24页
     ·相对线速度计算第24-25页
     ·一次包络过程第25-26页
     ·第二次包络过程第26-28页
   ·齿面啮合性能分析第28-42页
     ·齿面方程的编程实现第28-30页
     ·母平面倾角对接触状态的影响分析第30-33页
     ·主基圆直径对接触状态的影响分析第33-35页
     ·模数对接触状态的影响分析第35-38页
     ·工具齿轮齿数20 对接触状态的影响分析第38-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实体模型第43-53页
   ·引言第43页
   ·蜗杆副齿面边界条件的建立第43-46页
     ·蜗杆齿面边界条件第44页
     ·蜗轮齿面边界条件第44-46页
     ·特征的关联性第46页
   ·蜗轮齿面构造方法第46-48页
     ·蜗轮齿面的特点第46页
     ·二次接触区的线面重构第46-48页
     ·非工作区的处理第48页
   ·蜗杆齿面的构造第48页
   ·蜗杆副实体模型构造系统的实现第48-50页
     ·功能及流程设计第48-49页
     ·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举例第49-50页
     ·模型偏差分析第50页
   ·本章小结第50-53页
4 轮齿应力分布和齿间载荷分配分析第53-73页
   ·引言第53页
   ·理论基础及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3-56页
     ·接触有限元理论基础第53-54页
     ·接触有限元计算方法概述第54-55页
     ·蜗杆副接触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5-56页
   ·齿面接触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第56-59页
     ·载荷对齿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6-57页
     ·齿形参数对齿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第57-59页
   ·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第59-62页
     ·瞬态齿间载荷分配第59-60页
     ·载荷对静态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影响第60页
     ·齿形参数对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影响第60-61页
     ·包容齿数对最大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影响第61-62页
   ·蜗轮齿根弯曲应力分布第62-64页
     ·载荷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第62-63页
     ·齿根圆角半径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第63-64页
     ·主基圆直径db 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第64页
   ·装配误差对齿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第64-72页
     ·中心距误差对齿面接触状态的影响第65页
     ·蜗轮轴向对中误差的影响第65页
     ·轴夹角误差的影响第65-66页
     ·装配误差对齿间载荷分配系数的影响第66-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应力计算研究第73-87页
   ·引言第73页
   ·接触应力计算的理论基础第73-74页
     ·Hertz 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第73-74页
     ·蜗杆副接触应力模型的建立第74页
   ·接触应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计算第74-78页
     ·诱导法曲率半径的求解第74-75页
     ·接触线长度的计算模型第75-77页
     ·单位法向力的计算第77-78页
     ·基于Hertz 理论的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第78页
     ·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的改进第78页
   ·接触应力的改进算法第78-79页
   ·齿根弯曲应力计算第79-81页
     ·载荷及力臂第79-80页
     ·抗弯截面的模量第80-81页
     ·平面二包弯曲应力计算公式第81页
   ·修正系数法计算弯曲应力第81-82页
     ·修正圆柱蜗杆计算公式第81-82页
     ·修正尼曼蜗杆计算公式第82页
   ·计算方法分析及应用举例第82-85页
     ·各接触应力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第82-84页
     ·各齿根弯曲应力计算公式的对比分析第84-85页
     ·解析式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的对比第85页
   ·本章小结第85-87页
6 蜗杆副轮齿应力的光弹性实验研究第87-101页
   ·引言第87页
   ·光弹性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第87-89页
     ·光弹性实验的观测装置第87-88页
     ·平面应力-光学定律第88页
     ·光弹性效应的原理第88-89页
   ·材料配置及力学性能测试第89-91页
     ·材料配置及力学性能测试第89页
     ·冻结温度下的弹性模量测试第89-90页
     ·测试结果及数据分析第90-91页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光弹性实验第91-95页
     ·蜗杆副光弹性模型的制作第91-94页
     ·应力加载装置第94页
     ·光弹性冻结应力实验第94-95页
   ·应力测试及数据处理第95-99页
     ·蜗轮模型材料的条纹值第95-96页
     ·轮齿切片应力分析第96-98页
     ·陪试件实验结果与仿真分析的对比第98页
     ·切片应力的仿真分析及对比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7 蜗杆副极限承载能力台架试验研究第101-111页
   ·引言第101页
   ·实验方法、内容及步骤第101-103页
     ·实验方法第101-102页
     ·实验内容及步骤第102-103页
   ·实验数据及分析第103-109页
     ·跑合阶段实验数据分析第103-104页
     ·负载性能实验数据分析第104-106页
     ·极限承载能力实验结果第106-108页
     ·试验结果与标准GB/T16444 的对比第108-109页
   ·台架实验与理论分析的对比第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1页
附录第121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机械加工车间环境影响分析及粉尘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资源约束的项目制造型装配生产计划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