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探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5页
 (一) 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理论意义第10-11页
  2、实践意义第11页
 (三) 文献综述第11-13页
  1、国内研究概况第11-12页
  2、国外研究概况第12-13页
 (四) 研究方法及其创新之处第13-15页
  1、研究方法第13页
  2、创新之处第13-15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读第15-26页
 (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第15-19页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第15-16页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第16-17页
  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17-19页
 (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第19-22页
  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第19页
  2、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中介第19-21页
  3、实践推动“原始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第21-22页
 (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第22-26页
  1、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第22-24页
  2、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路径第24-26页
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的现状分析第26-34页
 (一)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构建生态文明的现状分析第26-29页
  1、环境污染严重第26-28页
  2、环境破坏严重第28-29页
 (二)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生态文明失衡的原因分析第29-34页
  1、人口问题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第30页
  2、“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对抗的认识论根源第30-31页
  3、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第31-32页
  4、地方政府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第32-34页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第34-47页
 (一)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生态文化第34-37页
  1、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第34-35页
  2、改变人的物质价值观,由单向的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变第35-37页
  3、转变人的消费价值观,实行绿色消费第37页
 (二) 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经济第37-41页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38-39页
  2、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39-40页
  3、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40-41页
 (三) 完善政府职能,建立生态政治第41-47页
  1、完善法律法规,实行政治决策生态化第42-43页
  2、注重绿色GDP,实行政绩考核生态化第43-45页
  3、加强民主建设,实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第45-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1-52页
后记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挑战与应答: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下一篇:主体间交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公民社会崛起--论霍耐特承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