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大豆光合特性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关系 | 第10-11页 |
·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 | 第11页 |
·大豆叶片光合速率 | 第11页 |
·大豆源库关系 | 第11-12页 |
·非叶光合器官与作物产量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非叶光合器官的光合特性及对产量贡献的相对优势 | 第13页 |
·大豆豆荚 | 第13-15页 |
·大豆花荚形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大豆结荚习性 | 第15-16页 |
·大豆花荚脱落 | 第16页 |
·产量分布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2章 高产春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光合性能研究 | 第18-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面积与豆荚面积的垂直分布 | 第18-20页 |
·不同基因型叶片与豆荚叶绿素含量 | 第20-21页 |
·不同基因型叶片与豆荚光合生理参数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不同大豆粒重品种豆荚超微结构及光合生理参数比较 | 第23-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不同品种间豆荚解剖结构比较 | 第24-25页 |
·不同品种间豆荚输导组织的性状比较 | 第25页 |
·不同品种间豆荚叶绿素比较 | 第25-26页 |
·不同品种间光合生理参数比较 | 第26页 |
·不同品种间豆荚内源激素的比较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大豆结实性垂直分布规律 | 第28-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条件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比较 | 第28-29页 |
·各节荚数垂直分布比较 | 第29页 |
·各节总腔数的垂直分布比较 | 第29-30页 |
·各节实粒数的垂直分布比较 | 第30页 |
·各节结实率垂直分布比较 | 第30-31页 |
·顶三节粒叶比 | 第31-32页 |
·品种间着粒密度的比较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花荚形成的时空分布比较 | 第33-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田间调查项目 | 第33页 |
·计算公式 | 第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单株花数和荚数及其构成因素 | 第34页 |
·花荚形成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34-37页 |
·豆荚在主茎上的垂直分布 | 第37-38页 |
·成荚在主茎各节上的动态分布 | 第38-40页 |
·同株不同节位的成荚长度的增长动态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6章 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 第4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试验条件与试验设计 | 第4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主茎各节叶面积与花数和成荚数的关系 | 第42页 |
·去叶对花数和荚数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主茎中部节和顶节的叶片与豆荚生长的先后顺序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7章 讨论 | 第47-51页 |
·关于大豆豆荚光合性能 | 第47页 |
·关于大豆豆荚的超微结构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47-48页 |
·关于高产大豆荚、粒及结实率的垂直分布规律 | 第48-49页 |
·关于大豆叶片与花数和荚数形成的关系 | 第49-50页 |
·关于增加单株花、荚数的途径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 第3章 电镜和切片照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