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6页 |
2 灰色关联分析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灰色系统理论 | 第16-18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 | 第17-18页 |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第18页 |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第18-20页 |
·关联度的概念 | 第18-19页 |
·关联度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20-22页 |
·确定最优指标集 | 第21页 |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 第21-22页 |
·计算综合评判结果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8页 |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现状 | 第23页 |
·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现状 | 第24页 |
·沿边经济开放带发展现状 | 第24页 |
·黑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 第24-29页 |
·开放型经济所取得的成绩 | 第25-27页 |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 | 第27-28页 |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 | 第28-29页 |
·现有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述评 | 第29-32页 |
·区域开放度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对外开放度指标体系 | 第30-32页 |
·对内开放度指标体系 | 第32页 |
·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的框架 | 第32-34页 |
·指标选取 | 第34-37页 |
·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4页 |
·指标进行度量时应注意的事项 | 第34页 |
·区域开放度具体指标的选取 | 第34-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的测算与评价 | 第38-55页 |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及参考数列的确定 | 第38-40页 |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38-39页 |
·参考数列的确定 | 第39-40页 |
·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50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40-43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3-47页 |
·变异系数法 | 第47-49页 |
·综合权重 | 第49-50页 |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第50-51页 |
·计算灰色加权关联度,建立关联序 | 第51-53页 |
·评价与分析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提高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 第55-60页 |
·提高对外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 第55-57页 |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 第55页 |
·推进与俄经贸科技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 第55-56页 |
·建立特色的外贸产业集群 | 第56页 |
·合理规划商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和会展经济 | 第56-57页 |
·提高对内开放度的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加强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 | 第57-58页 |
·加快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第58页 |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 第58-59页 |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