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包1 块概况 | 第11-23页 |
·油田地质概况 | 第11-15页 |
·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储层特征 | 第12-13页 |
·油层分布及油藏类型 | 第13-14页 |
·流体性质 | 第14-15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15-18页 |
·开发历史回顾 | 第15页 |
·目前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开发效果评价 | 第16-18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油层动用程度低 | 第18-20页 |
·开发层系紊乱,层间干扰严重 | 第20-21页 |
·错过最佳注水时机,影响油藏最终采收率 | 第21页 |
·地层亏空严重、注水初期注采比高,造成油井过早水淹 | 第21页 |
·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层压力恢复缓慢 | 第21-22页 |
·水井注水层间隔夹层不足,不利于水井分注与细分注 | 第22页 |
·潜力分析 | 第22-23页 |
·通过注水提高油井产量的空间较大 | 第22页 |
·通井完善注采井网可达到提高油井产量的目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交联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机理 | 第23-27页 |
·交联聚合物溶液提高水驱油效率机理 | 第23页 |
·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体系的研究 | 第23-25页 |
·聚合物的确定 | 第23页 |
·交联剂的确定 | 第23页 |
·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体系 | 第23-24页 |
·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深部调剖机理 | 第24页 |
·低浓度双子驱油剂的研究 | 第24-25页 |
·双子驱油剂的确定 | 第25页 |
·低浓度交联聚合物溶液/双子驱油剂相容性研究 | 第25页 |
·该项目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交联聚合物溶液调驱技术的适应性评价 | 第27-38页 |
·交联聚合物交联性质实验 | 第27页 |
·交联聚合物溶液微孔滤膜封堵实验 | 第27-28页 |
·交联聚合物溶液添充砂管封堵实验 | 第28-30页 |
·交联聚合物溶液岩心封堵实验 | 第30-38页 |
·大连广汇聚合物 | 第30-31页 |
·大庆中分聚合物 | 第31-32页 |
·大庆中分聚合物对裂缝岩心的封堵 | 第32-33页 |
·交联聚合物溶液岩心驱油实验 | 第33-38页 |
第四章 包1 块调驱实施方案 | 第38-47页 |
·试验区地面工艺概况 | 第38页 |
·油、水井简况 | 第38-43页 |
·水井井况复杂,部分水井不能及时分注、或完善分注 | 第38-39页 |
·部分水井注不进或达不到配注,影响区块正常注水 | 第39-40页 |
·油井生产状况 | 第40-43页 |
·调驱试验工艺流程及设备 | 第43-45页 |
·试验工艺 | 第43页 |
·母液配制、熟化单元 | 第43-44页 |
·母液注入单元 | 第44页 |
·化学药剂和设备 | 第44-45页 |
·示踪剂检测结果及其他监测内容 | 第45-46页 |
·监测目的 | 第45页 |
·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其他监测 | 第46页 |
·试验风险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现场实施情况 | 第47-59页 |
·西南部实施情况 | 第47-55页 |
·注水井情况分析 | 第47-48页 |
·受效油井情况分析 | 第48-54页 |
·油井采出液检测分别见到聚合物 | 第54-55页 |
·包1 块北部调驱 | 第55-59页 |
·注水井情况分析 | 第55-56页 |
·受效油井情况分析 | 第56-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详细摘要 | 第65-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