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地方史志论文

石家庄市弱势群体救助研究(1947—1957)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9-14页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9-10页
     ·理论意义第9页
     ·现实意义第9-10页
   ·研究现状第10-12页
   ·研究方法、基本结构第12-14页
第2章 解放后石家庄市弱势群体概况第14-30页
   ·石家庄市弱势群体构成第14-20页
     ·天灾和战争打击下的灾民、难民第14-15页
     ·失业人员第15-16页
     ·妓女、乞丐为代表的城市寄生群体第16-18页
     ·孤老幼残等生理性弱势群体第18-20页
   ·弱势群体形成因素分析第20-26页
     ·自然地理因素第20-21页
     ·旧社会遗留因素第21-22页
     ·社会变迁、社会转型因素第22-24页
     ·人们的文化心理认识因素第24-26页
   ·中共对弱势群体及其救助的认识第26-30页
     ·关于弱势群体成因的认识第26-27页
     ·对救助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第27-30页
第3章 党、政府的救助第30-50页
   ·救助灾难民第30-35页
     ·紧急安置与救济第30-31页
     ·组织生产,以工代赈第31-32页
     ·回乡生产、防止盲流第32-35页
   ·救助失业工人第35-41页
     ·发放救济金、米第36-37页
     ·以工代赈第37页
     ·生产自救第37-38页
     ·政府介绍职业第38-41页
   ·救助妓女、乞丐等游堕群体第41-47页
     ·强制收容第41-44页
     ·教育改造第44-45页
     ·多方安置第45-47页
   ·救助孤老病残幼等生理性弱势群体第47-50页
     ·收容救助集中供养第47页
     ·“三无”孤老病残——经常救济、临时救济第47-49页
     ·有劳动能力之孤残老幼帮助其自救第49-50页
第4章 民间救助第50-54页
   ·节约与募捐第50-51页
   ·互济合作生产第51-54页
第5章 评析与启示第54-65页
   ·关于社会制度指导下的救助实践评析第54-61页
     ·社会救助的目标系统第54-55页
     ·社会救助组织系统的评价第55-56页
     ·救助的设备系统第56-57页
     ·从救助实践看救助规则系统第57-61页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启示第61-65页
     ·社会救助工作要调动国家和社会两方面的积极性第61-63页
     ·社会救助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作保障第63页
     ·社会救助应当重视人的发展第63-64页
     ·弱势群体救助与和谐社会第64-65页
结束语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致谢第69-70页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时期热河匪患及其治理
下一篇:《历代名臣奏议》(宋代部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