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商业银行碳信贷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商业银行碳信贷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比较评述 | 第13页 |
·本文研究的思路、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碳信贷的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内涵 | 第15页 |
·碳信贷的内涵 | 第15-16页 |
·碳信贷的概念 | 第15-16页 |
·碳信贷产品 | 第16页 |
·碳信贷的特性 | 第16页 |
·碳信贷的国际标准-赤道原则 | 第16-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重要意义 | 第17页 |
·公共物品原则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8页 |
·社会责任理论 | 第18页 |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1页 |
·资产管理理论 | 第19页 |
·负债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 第20页 |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国内碳信贷的初步实践——以兴业银行为例 | 第21-34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的现状 | 第21-22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风险防范的现状 | 第22-27页 |
·内部控制现状 | 第22-23页 |
·信用评级制度 | 第23-25页 |
·风险预警现状 | 第25-27页 |
·兴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1页 |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 第27-28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28页 |
·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 | 第28-29页 |
·忽视定性信用评级,缺乏风险控制力 | 第29-30页 |
·缺乏对信贷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 | 第30页 |
·客户信息录入不完整,并缺乏跟踪预警机制 | 第30-31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风险问题的原因 | 第31-33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风险问题的外部原因 | 第31-32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风险问题的内部原因 | 第32-33页 |
·兴业银行碳信贷的启示 | 第33-34页 |
第4章 国外商业银行碳信贷的实践经验 | 第34-38页 |
·花旗银行的碳信贷实践 | 第34-36页 |
·汇丰银行的碳信贷实践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防范 | 第38-50页 |
·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的现状 | 第38页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控制 | 第38-50页 |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碳信贷风险 | 第38-41页 |
·商业银行碳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 第41-50页 |
第6章 建议与结论 | 第50-54页 |
·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模型 | 第50页 |
·构建优秀的低碳信贷文化 | 第50-51页 |
·优化碳信贷决策体制和审批程序 | 第51页 |
·建立起符合碳信贷自身特征和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51页 |
·建立当地企业的碳信贷项目的数据库 | 第51-52页 |
·优化碳信贷风险预警管理系统,建立全过程的风险预警机制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