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2页 |
·纳米科学的发展 | 第10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0-13页 |
·表面效应 | 第11页 |
·小尺寸效应 | 第11-12页 |
·特殊的光学性质 | 第12页 |
·特殊的热学性质 | 第12页 |
·特殊的磁学性质 | 第12-13页 |
·特殊的力学性质 | 第13页 |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3-16页 |
·固相法 | 第13页 |
·气相法 | 第13-14页 |
·液相法 | 第14-15页 |
·微乳液法 | 第15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5-16页 |
·碘化亚铜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碘化亚铜的制备 | 第16-17页 |
·纳米CuI 的应用前景 | 第17页 |
·氧化铜(CuO)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纳米CuO 粉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纳米CuO 的主要应用 | 第19-20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无需低表面能物质修饰的纳米六边形CuI 及其超疏水性研究 | 第22-30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试剂 | 第22-23页 |
·六边形纳米CuI 的制备 | 第23页 |
·测试 | 第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XRD、XPS 分析 | 第23-24页 |
·FESEM、TEM、HRTEM 表征 | 第24-26页 |
·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超疏水表面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绿色方法合成截角四面体状纳米CuI 及其偶联反应催化活性研究 | 第30-36页 |
·引言 | 第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试剂 | 第30-31页 |
·截角四面体状纳米CuI 的制备 | 第31页 |
·测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XRD、XPS、FESEM、TEM、HRTEM 分析 | 第31-32页 |
·生长机理 | 第32-33页 |
·催化活性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L-色氨酸辅助下一锅法制备 CuI 微/纳分级结构四面体及 其催化性能和吸附性能研究 | 第36-44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试剂 | 第36-37页 |
·微/纳分级四面体纳米CuI 的制备 | 第37页 |
·测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XRD、XPS、FESEM、TEM、HRTEM 分析 | 第37-39页 |
·生长机理 | 第39-40页 |
·催化活性 | 第40-41页 |
·吸附/脱附性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绿色方法合成花椰菜状纳米CuI 及其催化性能和吸附性能研究 | 第44-50页 |
·引言 | 第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试剂 | 第44页 |
·花椰菜状纳米CuI 的制备 | 第44-45页 |
·测试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XRD、XPS、FESEM、TEM、HRTEM 分析 | 第45-46页 |
·生长机理 | 第46-47页 |
·催化活性 | 第47-48页 |
·吸附/脱附活性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L-色氨酸辅助下一锅法制备 Ag/CuO 微/纳分级结构纳米 花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试剂 | 第51页 |
·Ag/CuO 和纯CuO 纳米晶体的合成 | 第51页 |
·测试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XRD 分析 | 第51-52页 |
·XPS 分析 | 第52-53页 |
·FESEM 分析 | 第53-54页 |
·光催化性质 | 第54-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