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尾矿库工程概况 | 第17-28页 |
2.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分析流程 | 第17-18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8页 |
2.2.1 库区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2 气象 | 第18页 |
2.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1页 |
2.3.1 库内尾矿土沉积特征和地质分层 | 第18-21页 |
2.3.2 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1页 |
2.3.3 库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2.4 尾矿库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2.4.1 尾矿库现状及运行情况 | 第21-22页 |
2.4.2 尾矿库设计情况 | 第22页 |
2.4.3 尾矿库等级 | 第22-23页 |
2.5 基于监测数据的关键指标分析 | 第23-26页 |
2.5.1 浸润线埋深监测 | 第23-24页 |
2.5.2 干滩监测 | 第24-26页 |
2.6 坝体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原理预测浸润线位置 | 第28-36页 |
3.1 支持向量机原理简介 | 第28-29页 |
3.2 粗糙集简约原理过程 | 第29-32页 |
3.2.1 线性可分最优分类面 | 第29-30页 |
3.2.2 线性不可分最优分类面 | 第30-32页 |
3.3 浸润线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32页 |
3.4 建立预测浸润线模型 | 第32-34页 |
3.4.1 模型样本的建立 | 第32-33页 |
3.4.2 模型参数以及模型训练结果 | 第33-34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坝体渗流场分析 | 第36-51页 |
4.1 模拟工况 | 第36-38页 |
4.1.1 不同工况条件下坝体模型图 | 第37-38页 |
4.1.2 计算参数 | 第38页 |
4.2 坝体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38-46页 |
4.2.1 现状坝高正常水位渗流模拟 | 第38-40页 |
4.2.2 现状坝高洪水位渗流模拟 | 第40-42页 |
4.2.3 终了坝高正常水位渗流模拟 | 第42-44页 |
4.2.4 终了坝高洪水位渗流模拟 | 第44-46页 |
4.3 计算成果汇总 | 第46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方法 | 第51-56页 |
5.1 瑞典条分法 | 第53-54页 |
5.2 Bishop 法 | 第54-55页 |
5.3 Janbu法 | 第55页 |
5.4 Morgenstern-普赖斯法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静力稳定性分析 | 第56-71页 |
6.1 模拟工况 | 第56-57页 |
6.1.1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7页 |
6.2 静力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 | 第57-65页 |
6.2.1 现状坝高在正常水位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58-59页 |
6.2.2 现状坝高在洪水位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59-60页 |
6.2.3 现状坝高在洪水位地震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60-61页 |
6.2.4 终了坝高在正常水位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61-62页 |
6.2.5 终了坝高在洪水位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62-63页 |
6.2.6 终了坝高在洪水位地震条件下的极限平衡分析 | 第63-65页 |
6.3 极限平衡分析结果汇总 | 第65-66页 |
6.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