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第一节 生平及思想轨迹 | 第14-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第17-20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及其缺陷 | 第26-64页 |
第一节 俄狄浦斯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 | 第26-35页 |
一、俄狄浦斯成为精神分析的普遍现象 | 第26-29页 |
二、俄狄浦斯成为精神分析的试金石 | 第29-32页 |
三、俄狄浦斯成为精神分析的"形而上学"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俄狄浦斯诞生的思想基础及其机制 | 第35-41页 |
一、关于缺失和匮乏的思想导致了俄狄浦斯 | 第35-36页 |
二、不合理的观念导致了俄狄浦斯 | 第36-38页 |
三、俄狄浦斯诞生的机制 | 第38-41页 |
第三节 俄狄浦斯诞生的逻辑基础 | 第41-47页 |
一、超验性外推 | 第41-42页 |
二、双重捆绑 | 第42-43页 |
三、社会领域向家庭领域还原 | 第43-45页 |
四、移位 | 第45-47页 |
第四节 俄狄浦斯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 第47-58页 |
一、俄狄浦斯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 | 第48-50页 |
二、俄狄浦斯在专制社会中的过渡 | 第50-54页 |
三、俄狄浦斯在资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实践及殖民运动中诞生 | 第54-58页 |
第五节 精神分析的缺陷 | 第58-64页 |
一、家庭主义的狭隘性 | 第58-59页 |
二、精神分析对欲望的压制与唯心主义理解 | 第59-61页 |
三、精神分析造成的不良影响 | 第61-64页 |
第三章 精神分裂分析理论及其优点 | 第64-99页 |
第一节 精神分裂分析摧毁了精神分析的大厦 | 第64-73页 |
一、部分客体的破坏性力量 | 第64-67页 |
二、精神分裂症的革命力量 | 第67-70页 |
三、精神分裂分析对精神分析的颠覆 | 第70-73页 |
第二节 精神分裂分析的四个论题 | 第73-84页 |
一、欲望的宏观与微观形式 | 第73-75页 |
二、前意识倾注与无意识欲望的倾注 | 第75-79页 |
三、欲望的社会倾注优于家庭倾注 | 第79-81页 |
四、欲望倾注的两极 | 第81-84页 |
第三节 精神分裂分析的任务 | 第84-91页 |
一、揭示无意识欲望倾注的社会性 | 第84-87页 |
二、揭示微观无意识欲望的存在及其革命性 | 第87-88页 |
三、揭示宏观无意识欲望的反动性 | 第88-91页 |
第四节 精神分裂分析对欲望的张扬 | 第91-99页 |
一、欲望的分子系列 | 第91-93页 |
二、欲望倾注及其形式 | 第93-94页 |
三、欲望生产就是社会生产 | 第94-96页 |
四、欲望对死本能的超越 | 第96-99页 |
第四章 后现代唯物主义欲望观的转向 | 第99-132页 |
第一节 欲望观转向的历史演变 | 第99-107页 |
一、精神分析的唯心主义欲望观与欲望的压抑 | 第100-102页 |
二、后现代唯物主义欲望观与欲望的表达 | 第102-105页 |
三、后现代唯物主义欲望观转向的价值和意义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欲望是唯物主义范畴 | 第107-114页 |
一、欲望的唯物主义理解 | 第107-108页 |
二、欲望机器 | 第108-110页 |
三、欲望机器的特征及运作方式 | 第110-112页 |
四、欲望成为连接精神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桥梁 | 第112-114页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是欲望解放的表现 | 第114-119页 |
一、精神分裂症 | 第114-116页 |
二、精神分裂症表示社会发展的潜能及人的生存方式 | 第116-117页 |
三、精神分裂症反映了欲望倾注的革命性 | 第117-119页 |
第四节 欲望与社会机器 | 第119-132页 |
一、欲望与原始的领土机器 | 第120-122页 |
二、欲望与野蛮的专制机器 | 第122-126页 |
三、欲望与资本主义机器 | 第126-13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32-144页 |
第一节 欲望观的转向导致文明观的嬗变 | 第132-138页 |
一、弗洛伊德:欲望的隐匿与压抑性文明 | 第133-134页 |
二、马尔库塞:欲望的显现与非压抑性文明 | 第134-135页 |
三、德勒兹和伽塔利:欲望的张扬与游牧式文明 | 第135-136页 |
四、欲望概念与文明观的张力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多样的、褶子式的世界观 | 第138-144页 |
一、非统一化、非整体化的世界图景 | 第138-139页 |
二、生成的、多样化的世界 | 第139-141页 |
三、评价 | 第141-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一、德勒兹和伽塔利著述 | 第144-146页 |
二 研究文献 | 第146-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