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课题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1 天津近代桥梁 | 第10-11页 |
1.2.2 天津近代城市发展 | 第11-12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2页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天津近代桥梁发展背景与历程 | 第16-42页 |
2.1 中国桥梁的发展 | 第16-22页 |
2.1.1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 | 第16-18页 |
2.1.2 中国近代桥梁的发展 | 第18-20页 |
2.1.3 天津近代桥梁在中国近代桥梁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 第20-22页 |
2.2 天津近代重要的桥梁类型 | 第22-33页 |
2.2.1 摆渡作为主要渡河工具时期 | 第22-23页 |
2.2.2 浮桥 | 第23-25页 |
2.2.3 钢桥 | 第25-32页 |
2.2.4 钢筋混凝土桥 | 第32-33页 |
2.3 天津近代桥梁的分布与特点 | 第33-39页 |
2.3.1 1860 年天津桥梁的分布与特点 | 第33-34页 |
2.3.2 1900 年天津桥梁的分布与特点 | 第34-36页 |
2.3.3 1928 年天津桥梁的分布与特点 | 第36-38页 |
2.3.4 1949 年天津桥梁的分布与特点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3章 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相关城市发展 | 第42-74页 |
3.1 开埠前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相关城市发展 | 第42-46页 |
3.1.1 开埠前桥梁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 | 第42-43页 |
3.1.2 开埠前桥梁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态 | 第43-44页 |
3.1.3 开埠前桥梁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44-46页 |
3.2 清末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相关城市发展 | 第46-55页 |
3.2.1 清末桥梁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 | 第46-49页 |
3.2.2 清末桥梁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态 | 第49-51页 |
3.2.3 清末桥梁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51-55页 |
3.3 北洋国民政府时期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相关城市发展 | 第55-69页 |
3.3.1 北洋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 | 第55-59页 |
3.3.2 北洋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态 | 第59-64页 |
3.3.3 北洋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64-69页 |
3.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相关城市发展 | 第69-73页 |
3.4.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交通结构 | 第69-71页 |
3.4.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态 | 第71-72页 |
3.4.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桥梁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案例研究——万国桥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 第74-92页 |
4.1 万国桥的建设 | 第74-78页 |
4.1.1 老龙头浮桥的建设 | 第74-75页 |
4.1.2 老龙头铁桥的建设 | 第75页 |
4.1.3 万国桥(老)的建设 | 第75-76页 |
4.1.4 万国桥(新)的建设 | 第76-78页 |
4.2 万国桥的建设与法租界的发展 | 第78-86页 |
4.2.1 万国桥的建设与法租界发展概述 | 第78-79页 |
4.2.2 万国桥的建设与法租界房地产业的发展 | 第79-82页 |
4.2.3 万国桥的建设与法租界市政建设的发展 | 第82-86页 |
4.3 万国桥的建设与其他租界的发展 | 第86-90页 |
4.3.1 万国桥的建设与俄租界的发展 | 第86-87页 |
4.3.2 万国桥的建设与英租界的发展 | 第87-89页 |
4.3.3 万国桥的建设与日租界的发展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天津近代桥梁建设与城市发展 | 第92页 |
5.2 天津现代桥梁的建设与展望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附录A 天津近代桥梁信息表 | 第100-102页 |
附录B 历年天津近代桥梁方位分布图 | 第102-110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