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可控震源模型的主动隔振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地震勘探震源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单脉冲震源第13-15页
        1.2.2 连续振动可控震源第15-16页
        1.2.3 编码夯击震源第16-17页
    1.3 国内外可控震源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1 国内可控震源第17-18页
        1.3.2 国外可控震源第18页
    1.4 主动隔振技术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1 应用于各项领域的主动隔振技术第18页
        1.4.2 主动隔振中的控制技术第18-19页
        1.4.3 主动隔振中的作动器技术第19-20页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页
    1.6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2 可控震源隔振模型理论研究第22-31页
    2.1 KZ-28型可控震源车振动特性分析第22-24页
        2.1.1 可控震源工作原理第22页
        2.1.2 KZ-28型可控震源车技术性能分析第22-24页
    2.2 KZ-28型可控震源模型初步理论设计第24-30页
        2.2.1 实验模型的结构组成第24-25页
        2.2.2 弹簧尺寸的选择与计算第25-26页
        2.2.3 实验模型被动隔振分析第26-28页
        2.2.4 实验模型主动隔振分析第28-30页
    2.3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可控震源隔振仿真分析第31-44页
    3.1 LabVIEW仿真环境介绍第31-32页
    3.2 隔振模型仿真分析第32页
        3.2.1 被动隔振仿真模型第32页
        3.2.2 混合隔振仿真模型第32页
    3.3 混合隔振算法分析第32-39页
        3.3.1 PID控制算法第32-34页
        3.3.2 神经网络控制算法第34-36页
        3.3.3 模糊控制算法第36-37页
        3.3.4 自适应滤波前馈控制第37-39页
        3.3.5 隔振算法分析小结第39页
    3.4 可控震源实验模型混合隔振仿真分析第39-43页
        3.4.1 被动隔振仿真分析第39-40页
        3.4.2 混合隔振仿真分析第40-41页
        3.4.3 系统阻尼比对隔振的影响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可控震源实验模型设计第44-59页
    4.1 模型的设计目标与基本要求第44页
    4.2 实验模型的总体设计第44-46页
    4.3 激振器的技术性能指标第46-47页
    4.4 模型上板的设计计算第47-48页
    4.5 模型下板的设计计算第48-50页
    4.6 弹簧导向杆的设计计算第50页
    4.7 模型性能分析第50-52页
    4.8 模型振动特性仿真分析第52-58页
    4.9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振动测控系统搭建第59-70页
    5.1 振动测控系统的总体设计第59页
    5.2 振动测控系统各环节设计选型第59-63页
        5.2.1 信号发生器第59-60页
        5.2.2 功率放大器第60-61页
        5.2.3 振动采集传感器第61页
        5.2.4 电荷放大器第61-62页
        5.2.5 数据采集卡第62-63页
        5.2.6 设备部署第63页
    5.3 振动测控系统软件设计第63-69页
        5.3.1 数据采集卡初始化第64-65页
        5.3.2 振动信号采集和控制信号输出第65-66页
        5.3.3 滤波器应用第66-68页
        5.3.4 隔振控制计算第68-69页
        5.3.5 控制结果输出第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6 可控震源实验模型隔振测试第70-75页
    6.1 被动隔振测试第70-72页
    6.2 主动隔振测试第72-74页
    6.3 本章小结第74-75页
7 可控震源半主动隔振初步研究第75-91页
    7.1 永磁负刚度弹簧和涡流阻尼器的工作原理第75-77页
        7.1.1 永磁负刚度弹簧第75-76页
        7.1.2 永磁涡流阻尼器第76-77页
    7.2 半主动隔振设计方案第77-79页
        7.2.1 永磁负刚度弹簧刚度计算第78页
        7.2.2 永磁涡流阻尼器阻尼系数计算第78-79页
    7.3 永磁负刚度弹簧和涡流阻尼器设计第79-87页
        7.3.1 总体设计第79-80页
        7.3.2 永磁负刚度弹簧设计第80-83页
        7.3.3 永磁涡流阻尼器设计第83-87页
    7.4 半主动隔振有效性仿真验证第87-90页
    7.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8 结论第91-93页
    8.1 全文总结第91页
    8.2 论文的创新点第91-92页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92-93页
9 参考文献第93-98页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8-99页
11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绩效研究
下一篇:社会资本、收入与幸福感--基于SEM潜变量交互效应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