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1.1 食物过敏概述 | 第8页 |
1.2 食物过敏的原因及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食物中的过敏原及分类 | 第8页 |
1.2.2 食物过敏反应机制 | 第8-9页 |
1.2.3 食物中过敏原的检测方法 | 第9-12页 |
1.3 酶联免疫分析 | 第12-14页 |
1.3.1 酶联免疫分析基本理论 | 第12页 |
1.3.2 酶联免疫分析发展历史 | 第12页 |
1.3.3 酶联免疫分析原理 | 第12-13页 |
1.3.4 酶联免疫分析主要分类 | 第13页 |
1.3.5 酶联免疫分析的应用 | 第13-14页 |
1.4 澳洲坚果过敏原 | 第14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2.1.2 试剂与药品 | 第16-17页 |
2.1.3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17页 |
2.1.4 待测样品 | 第17-18页 |
2.1.5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30页 |
2.2.1 澳洲坚果蛋白的制备和鉴定 | 第19-22页 |
2.2.2 澳洲坚果过敏原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2-24页 |
2.2.3 澳洲坚果过敏原蛋白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4页 |
2.2.4 免疫印迹分析 | 第24-25页 |
2.2.5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Indirect competition ELISA)的建立 | 第25-27页 |
2.2.6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Sandwich ELISA)的建立 | 第27-28页 |
2.2.7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 第28页 |
2.2.8 双抗夹心ELISA方法性能指标评价 | 第28-29页 |
2.2.9 双抗夹心ELISA的应用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3.1 澳洲坚果蛋白的制备和鉴定 | 第30-31页 |
3.1.1 澳洲坚果蛋白的提取 | 第30页 |
3.1.2 SDS-PAGE分析所得澳洲坚果蛋白 | 第30-31页 |
3.2 澳洲坚果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1 澳洲坚果蛋白兔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兔抗血清的浓度测定 | 第31-32页 |
3.3 澳洲坚果蛋白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页 |
3.4 免疫印迹分析 | 第32-33页 |
3.5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3-35页 |
3.5.1 包被量和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3-34页 |
3.5.2 封闭液的优化 | 第34-35页 |
3.5.3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3.6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 第35-39页 |
3.6.1 封闭液的优化 | 第35-37页 |
3.6.2 捕获抗体包被量的优化 | 第37页 |
3.6.3 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7-38页 |
3.6.4 酶标二抗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8-39页 |
3.6.5 双抗夹心ELISA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9页 |
3.7 抗体的特异性 | 第39-41页 |
3.8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性能指标评价 | 第41-43页 |
3.8.1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41页 |
3.8.2 精密度 | 第41-42页 |
3.8.3 添加回收率 | 第42-43页 |
3.9 双抗夹心ELISA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 第43-46页 |
3.9.1 烘焙加工处理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43页 |
3.9.2 焙烤澳洲坚果对蛋白检测的影响 | 第43-44页 |
3.9.3 实际样品(饼干)的检测 | 第44-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6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6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46-47页 |
5 展望 | 第47-4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8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