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9-2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2.1 能源系统规划 | 第22-25页 |
2.2 节能减排措施研究 | 第25-32页 |
2.2.1 能源效率研究 | 第25-27页 |
2.2.2 清洁发展机制 | 第27-30页 |
2.2.3 碳捕集技术 | 第30-32页 |
2.3 优化方法 | 第32-38页 |
2.3.1 模糊数学规划 | 第32-34页 |
2.3.2 混合规划方法 | 第34-35页 |
2.3.3 双层规划 | 第35-38页 |
第3章 混合模糊区间优化方法用于能源系统规划 | 第38-79页 |
3.1 优劣势模糊区间全无限方法用于能源效率分析 | 第38-58页 |
3.1.1 优劣势模糊区间全无限方法 | 第38-41页 |
3.1.2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概况 | 第41-43页 |
3.1.3 建立模型 | 第43-48页 |
3.1.4 结果分析 | 第48-57页 |
3.1.5 结论 | 第57-58页 |
3.2 鲁棒模糊区间方法用于电力系统清洁发展机制研究 | 第58-77页 |
3.2.1 鲁棒区间模糊规划方法 | 第58-62页 |
3.2.2 建立RIFP-CDM模型 | 第62-66页 |
3.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6-76页 |
3.2.4 结论 | 第76-77页 |
3.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综合的不确定优化方法用于能源系统减排规划 | 第79-119页 |
4.1 交互式模糊机会约束方法用于清洁能源规划 | 第79-98页 |
4.1.1 交互式模糊机会约束方法 | 第79-83页 |
4.1.2 建立IFCR-ESP模型 | 第83-89页 |
4.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89-98页 |
4.1.4 结论 | 第98页 |
4.2 多重不确定条件下电力系统碳减排管理 | 第98-116页 |
4.2.1 区间模糊随机规划 | 第99-103页 |
4.2.2 电力系统碳减排管理模型 | 第103-107页 |
4.2.3 结果分析 | 第107-115页 |
4.2.4 结论 | 第115-116页 |
4.3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5章 不确定双层规划方法用于能源系统环境管理 | 第119-155页 |
5.1 模糊双层规划用于能源环境系统管理 | 第119-137页 |
5.1.1 模糊双层规划 | 第119-121页 |
5.1.2 北京市概况 | 第121-124页 |
5.1.3 建立模型 | 第124-130页 |
5.1.4 结果分析 | 第130-136页 |
5.1.5 结论 | 第136-137页 |
5.2 区间机会约束双层规划应用于能源系统空气质量管理 | 第137-153页 |
5.2.1 区间机会约束双层规划 | 第137-140页 |
5.2.2 能源环境管理模型 | 第140-145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145-153页 |
5.2.4 结论 | 第153页 |
5.3 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5-1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55-156页 |
6.2 贡献与创新 | 第156-157页 |
6.3 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80-181页 |
致谢 | 第181-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