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托扳法结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初步临床观察
| 摘要 | 第6-11页 |
| Abstract | 第11-16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颈型颈椎病 | 第18-36页 |
| 1. 概述 | 第18页 |
| 2. 临床表现 | 第18页 |
| 3. 分型 | 第18-20页 |
| 3.1 中医证候分型 | 第18-19页 |
| 3.2 西医证候分型 | 第19-20页 |
| 4. 治疗 | 第20-31页 |
| 4.1 西医治疗 | 第20-23页 |
| 4.2 中医治疗 | 第23-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6-57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36-38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36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6-37页 |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7页 |
| 3. 纳入标准 | 第37页 |
| 4. 排除标准 | 第37-38页 |
| 5. 终止及剔除标准 | 第38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38-41页 |
| 1. 技术路线 | 第38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38-40页 |
| 2.1 试验组 | 第39页 |
| 2.2 对照组 | 第39-40页 |
| 3. 疗程时间 | 第40页 |
| 4. 观察指标 | 第40页 |
| 4.1 一般资料 | 第40页 |
| 4.2 症状体征积分量表 | 第40页 |
| 5. 颈椎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 第40-41页 |
| 6.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 | 第41页 |
| 7. 安全性 | 第41页 |
| 8. 统计 | 第41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41-57页 |
| 1. 基本信息 | 第41-45页 |
| 1.1 性别分析 | 第41-42页 |
| 1.2 年龄分析 | 第42页 |
| 1.3 病程分析 | 第42-43页 |
| 1.4 低头时间 | 第43页 |
| 1.5 治疗前症状体征总分 | 第43页 |
| 1.6 治疗前疼痛积分 | 第43-44页 |
| 1.7 治疗前ROM积分 | 第44页 |
| 1.8 治疗前压痛积分 | 第44页 |
| 1.9 治疗前僵硬感积分 | 第44-45页 |
| 2. 临床指标统计 | 第45-55页 |
| 2.1 临床疗效指数 | 第45-47页 |
| 2.2 疼痛积分 | 第47-49页 |
| 2.3 活动度积分 | 第49-51页 |
| 2.4 压痛积分 | 第51-53页 |
| 2.5 僵硬感积分 | 第53-55页 |
| 3. 试验组年龄与疗效关系 | 第55-56页 |
| 4. 试验组病程与疗效关系 | 第56-57页 |
| 5. 安全性观测 | 第57页 |
| 讨论 | 第57-65页 |
| 1. 研究本课题的临床意义 | 第57-58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58-62页 |
| 2.1 中国传统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8-59页 |
| 2.2 现代医学对颈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9-62页 |
| 3.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 4. 旋转托扳法的作用机制 | 第64-65页 |
| 5. 功能锻炼的作用机制 | 第65页 |
| 6. 不足与展望 | 第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