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 县域经济研究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2.1 县域经济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区域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1.2 区域分工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21页 |
2.1.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第21-22页 |
2.1.5 梯度推移理论 | 第22页 |
2.1.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 县域经济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2.1 县域经济概念 | 第23页 |
2.2.2 县域经济特征 | 第23-25页 |
3 榆次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 第25-34页 |
3.1 榆次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3.1.1 经济规模总量大,综合实力增强 | 第25-26页 |
3.1.2 产业指标分析 | 第26-28页 |
3.1.3 经济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3.1.4 固定资产投资现状分析 | 第29页 |
3.1.5 人均收入逐年提高 | 第29-30页 |
3.2 榆次区县域经济基本概况 | 第30-34页 |
3.2.1 榆次区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3.2.2 榆次区县域经济发展历史 | 第31-32页 |
3.2.3 榆次县域经济在晋中市的地位 | 第32-34页 |
4 榆次区县域经济发展优势 | 第34-36页 |
4.1 区位优势 | 第34页 |
4.2 产业资源优势 | 第34页 |
4.3 人文优势 | 第34-35页 |
4.4 政策优势 | 第35-36页 |
5 县域经济发展区域比较分析 | 第36-39页 |
5.1 浙江义乌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 第36页 |
5.2 广西阳朔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 第36-37页 |
5.3 江苏扬州县域经济发展经验 | 第37页 |
5.4 县域经济发展区域比较分析启示 | 第37-39页 |
5.4.1 政府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 第37页 |
5.4.2 良好规划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37-38页 |
5.4.3 必须找准自身发展定位 | 第38页 |
5.4.4 要坚持城乡统一发展思路 | 第38页 |
5.4.5 必须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 第38-39页 |
6 榆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6.1 产业结构问题 | 第39页 |
6.2 重工业与国有企业趋于亏损 | 第39页 |
6.3 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 第39-41页 |
6.4 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价格紊乱 | 第41-42页 |
7 促进榆次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 第42-46页 |
7.1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 | 第42页 |
7.2 坚持城乡统一发展思路,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 第42页 |
7.3 做优农业,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 第42-43页 |
7.4 壮大新型工业 | 第43页 |
7.5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第43-44页 |
7.6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 | 第44页 |
7.7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 | 第44-45页 |
7.8 大力推动市民增收 | 第45-46页 |
8 结论及展望 | 第46-47页 |
8.1 结论 | 第46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A | 第49-51页 |
个人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