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改性Fe3O4/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前言第16-17页
    1.2 含酚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处理技术现状第17-18页
        1.2.1 含酚废水的来源及性质第17页
        1.2.2 含酚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第17-18页
    1.3 印染废水的来源、性质及处理技术现状第18-20页
        1.3.1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性质第18页
        1.3.2 印染废水的处理技术现状第18-20页
    1.4 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研究现状第20-24页
        1.4.1 碳纳米管的结构第20-21页
        1.4.2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方法第21-22页
        1.4.3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第22-23页
        1.4.4 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第23-24页
    1.5 均相/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研究现状第24-26页
        1.5.1 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第24-25页
        1.5.2 非均相Fenton氧化技术第25-26页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6-28页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6页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40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8-29页
        2.1.1 实验试剂第28-29页
        2.1.2 实验仪器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40页
        2.2.1 Fe_3O_4/MWNTs的制备第29-30页
        2.2.2 Cu_xMn_xFe_(3-2x)O_4/MWCNTs(0≤x≤0.1)的制备第30页
        2.2.3 Fe_3O_4/MWCNTS@C的制备第30-31页
        2.2.4 降解实验第31页
        2.2.5 吸附实验第31页
        2.2.6 重复使用实验第31页
        2.2.7 灰分测试实验第31-32页
        2.2.8 表征方法第32页
        2.2.9 分析方法第32-40页
第三章 Fe_3O_4/MWNTs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苯酚与p-NP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材料的表征第40-42页
    3.3 苯酚和p-NP在Fe_3O_4/MWCNT_s-H_2O_2体系中的降解实验第42-50页
        3.3.1 催化剂类型对苯酚非均相Fenton降解的影响第42-44页
        3.3.2 Fe_3O_4负载量对苯酚非均相Fenton降解的影响第44-45页
        3.3.3 苯酚降解体系H_2O_2消耗及溶出铁第45-46页
        3.3.4 p-NP的非均相Fenton降解实验第46-48页
        3.3.5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Cu_xMn_xFe_(3-2x)O_4/MWCNTs(0≤x≤0.1)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p-NP第52-66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材料的表征第52-57页
    4.3 p-NP在Cu_xMn_xFe_(3-2)xO_4/MWCNTs-H_2O_2体系的降解实验第57-65页
        4.3.1 p-NP的非均相Fenton降解实验第57-58页
        4.3.2 Cu与/或Mn含量对p-NP降解的影响第58-60页
        4.3.3 Cu_xMn_xFe_(3-2x)O_4/MWCNTs-H_2O_2体系反应参数优化第60-63页
        4.3.4 p-NP降解体系H202消耗及溶出铁第63-64页
        4.3.5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Fe_3O_4/MWCNTs@C的制备及其催化降解RhB第66-74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材料的表征第66-69页
    5.3 RhB在Fe_3O_4/MWCNTs@C-H_2O-2体系吸附及降解实验第69-72页
        5.3.1 RhB吸附实验第69页
        5.3.2 RhB的非均相Fenton降解实验第69-70页
        5.3.3 Fe_3O_4/MWCNTs@C-H_2O_2体系反应参数优化第70-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6.1 创新点第74页
    6.2 结论第74-75页
    6.3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2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2-84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4-85页
附件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目标管理的北京焦化厂地块污染治理修复项目研究
下一篇:基于InVEST模型的祁连山南坡水源涵养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