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田下土地处理系统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1.2 农村污水特点 | 第12-13页 |
| 1.3 污水处理工艺 | 第13-17页 |
| 1.3.1 生态处理工艺 | 第13-15页 |
| 1.3.2 生物处理工艺 | 第15-17页 |
| 1.4 农村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9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第2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19-23页 |
| 2.1 试验装置 | 第19-20页 |
| 2.1.1 工艺简介 | 第19-20页 |
| 2.1.2 构筑物简介 | 第20页 |
| 2.2 污水厂运行参数 | 第20-21页 |
| 2.3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 2.3.1 取样方法 | 第21页 |
| 2.3.2 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 2.4 试验计划 | 第22-23页 |
| 第3章 某镇污水水质水量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 | 第23-31页 |
| 3.1 污水来源及特点 | 第23-24页 |
| 3.2 污水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 | 第24-27页 |
| 3.3 污水日变化规律研究 | 第27-30页 |
| 3.4 试验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生物脱氮效果优化研究 | 第31-39页 |
| 4.1 生物脱氮机理 | 第31页 |
| 4.2 生物脱氮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 4.3 生物脱氮效果优化研究 | 第34-38页 |
| 4.3.1 缺氧段/好氧段水力停留时间优化研究 | 第34-37页 |
| 4.3.2 内回流比优化研究 | 第37-38页 |
| 4.4 试验小结 | 第38-39页 |
| 第5章 混凝沉淀与除磷效果优化研究 | 第39-45页 |
| 5.1 混凝强化处理 | 第39-40页 |
| 5.1.1 混凝剂选择 | 第39-40页 |
| 5.1.2 pac除磷机理 | 第40页 |
| 5.2 混凝剂投加方式 | 第40-41页 |
| 5.3 预混凝实验小试 | 第41-42页 |
| 5.3.1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 5.3.2 试验安排 | 第41-42页 |
| 5.3.3 结果分析 | 第42页 |
| 5.4 混凝预处理 | 第42-43页 |
| 5.4.1 混凝剂配置 | 第43页 |
| 5.4.2 预混凝结果分析 | 第43页 |
| 5.5 后置投加试验研究 | 第43-44页 |
| 5.5.1 投加浓度的确定 | 第44页 |
| 5.5.2 结果分析 | 第44页 |
| 5.6 试验小结 | 第44-45页 |
| 第6章 反冲洗条件优化研究 | 第45-52页 |
| 6.1 反冲洗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 6.1.1 反冲洗方式的影响 | 第45-46页 |
| 6.1.2 反冲洗时间和强度的影响 | 第46页 |
| 6.1.3 反冲洗周期的影响 | 第46页 |
| 6.2 土地处理系统反冲洗条件确定 | 第46-49页 |
| 6.2.1 反冲洗强度确定 | 第46-47页 |
| 6.2.2 反冲洗时间确定 | 第47页 |
| 6.2.3 反冲洗周期确定 | 第47-49页 |
| 6.3 机械过滤器反冲洗条件确定 | 第49-51页 |
| 6.3.1 反冲洗强度确定 | 第49页 |
| 6.3.2 反冲洗时间确定 | 第49-50页 |
| 6.3.3 反冲洗周期确定 | 第50-51页 |
| 6.4 实验总结 | 第51-52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4页 |
| 7.1 结论 | 第52-53页 |
| 7.2 建议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