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量子点及其特性 | 第11-14页 |
1.1.1 量子点的定义 | 第11-12页 |
1.1.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2-13页 |
1.1.3 表面效应 | 第13-14页 |
1.1.4 量子遂穿效应 | 第14页 |
1.2 量子点的制备 | 第14-22页 |
1.2.1 二元量子点的制备 | 第14-16页 |
1.2.2 厚壳层的核/壳结构量子点的制备 | 第16-17页 |
1.2.3 多元合金量子点的制备 | 第17-21页 |
1.2.4 掺杂量子点的制备 | 第21-22页 |
1.3 量子点的发光类型和缺陷态的控制 | 第22-24页 |
1.3.1 量子点的发光类型 | 第22-23页 |
1.3.2 量子点的缺陷态的控制 | 第23-24页 |
1.4 量子点在显示背光源上的应用 | 第24-31页 |
1.4.1 显示背光源的发展 | 第24-27页 |
1.4.2 应用于背光源的量子点 | 第27-28页 |
1.4.3 量子点背光技术的封装结构 | 第28-29页 |
1.4.4 量子点显示背光技术的发展 | 第29-31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CdS壳层厚度对红光量子点光稳定性的影响 | 第32-40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2.2 CdSe/CdS量子点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3 CdSe/CdS量子点的表征方法 | 第34页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39页 |
2.3.1 CdSe/CdS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和荧光特性 | 第34-36页 |
2.3.2 CdSe/CdS量子点的光稳定性研究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ZnS壳层修饰的绿光量子点中表面/界面缺陷态对光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57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41页 |
3.2.2 CdZnSeS/ZnS量子点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3 光谱-电化学测量装置 | 第42-43页 |
3.2.4 CdZnSeS/ZnS量子点的表征方法 | 第43页 |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56页 |
3.3.1 CdZnSeS/ZnS量子点的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质 | 第43-48页 |
3.3.2 紫外光照实验研究CdZnSeS/ZnS量子点的光稳定性 | 第48-50页 |
3.3.3 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CdZnSeS/ZnS量子点中的表面/界面缺陷态 | 第50-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高稳定性的红、绿光量子点在显示背光源上的应用和理论研究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量子点的光度学和色度学 | 第57-60页 |
4.2.1 光度学 | 第57-58页 |
4.2.2 色度学 | 第58-60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4.3.1 基于厚壳层的红、绿量子点在显示背光源上的应用研究 | 第60-62页 |
4.3.2 白光背光源器件中量子点质量的理论计算 | 第62-66页 |
4.3.3 基于量子点薄膜的显示背光源 | 第66-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应用于白光源器件的无镉量子点的研究 | 第69-89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70页 |
5.2.2 掺锰的CuInS_2/ZnS双色量子点的制备 | 第70-71页 |
5.2.3 薄壳层的CuInS_2/ZnS量子点的制备 | 第71页 |
5.2.4 厚壳层的CuInS_2/ZnS量子点的制备 | 第71-72页 |
5.2.5 CuInS_2/ZnS量子点的表征 | 第72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2-87页 |
5.3.1 掺锰的CIS/ZnS双色量子点 | 第72-76页 |
5.3.2 Cu/In摩尔比例对CIS/ZnS量子点光稳定性的影响 | 第76-82页 |
5.3.3 ZnS壳层厚度对CIS/ZnS量子点光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