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海关估价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1.1 海关估价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海关估价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15-16页 |
2.2 转让定价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2.1 转让定价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2 转让定价制度的理论渊源 | 第17页 |
2.3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关系 | 第17-19页 |
2.3.1 跨国企业转让定价会增加海关税收的征管难度 | 第18页 |
2.3.2 转让定价有助于海关估价 | 第18-19页 |
第3章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具体运用的比较 | 第19-34页 |
3.1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基本原则的比较 | 第19-20页 |
3.1.1 海关估价基本原则 | 第19页 |
3.1.2 转让定价基本原则 | 第19页 |
3.1.3 两种制度基本原则的比较 | 第19-20页 |
3.2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可比性分析的比较 | 第20-23页 |
3.2.1 关于资产或劳务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2 关于经济环境 | 第22页 |
3.2.3 关于经营策略 | 第22-23页 |
3.2.4 关于功能分析以及合同条款 | 第23页 |
3.2.5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关于可比性分析的比较结论 | 第23页 |
3.3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方法的比较 | 第23-30页 |
3.3.1 海关估价方法 | 第24-25页 |
3.3.2 转让定价方法 | 第25-28页 |
3.3.3 两种制度方法的比较 | 第28-30页 |
3.4 不同方法运用顺序方面的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3.5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比较结论 | 第31-34页 |
3.5.1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3.5.2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共性分析 | 第32-34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以跨国公司USI为例 | 第34-45页 |
4.1 跨国公司USI基本情况介绍 | 第34页 |
4.2 跨国公司USI进口产品定价安排及价格审查 | 第34-42页 |
4.2.1 进口产品定价安排 | 第34-38页 |
4.2.2 定价安排的合理性审查 | 第38-42页 |
4.3 合理的定价方法 | 第42-44页 |
4.3.1 海关估价方法的确定 | 第42-43页 |
4.3.2 补税金额测算 | 第43-44页 |
4.4 案例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海关估价与转让定价的协调建议 | 第45-48页 |
5.1 加快我国海关转让定价法律建设 | 第45-46页 |
5.1.1 针对转让定价审核实体性规定予以细化,实现规范性执法 | 第45页 |
5.1.2 完善转让定价的合规规定 | 第45-46页 |
5.2 完善我国海关转让定价监管机制 | 第46-47页 |
5.2.1 理顺关系,明确职责,针对管理机制进行规范 | 第46页 |
5.2.2 全面推动信息资源发展进程,做到信息治税 | 第46页 |
5.2.3 重点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转让定价执法水平 | 第46-47页 |
5.3 强化海关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合作力度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