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 | 第13-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一) 理论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3-15页 |
(二) 基线调查 | 第15-17页 |
(三)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四) 统计分析法 | 第17-18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 研究主题创新 | 第18页 |
(二) 研究视角创新 | 第18页 |
(三) 依托第一手调研数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国外城市适应性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一、外来移民与流动人口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一) E.S.Lee的人口迁移理论 | 第19-20页 |
(二) 托达罗模型 | 第20页 |
(三) 沃尔波特人口迁移决策及理论 | 第20页 |
(四) 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 | 第20-21页 |
二、外来移民与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研究 | 第21-22页 |
(一) 威廉.福特.怀特的《街角社会》(1940) | 第21-22页 |
(二) W.L.托马斯等人的《身处美国的波兰人民》(1920) | 第22页 |
(三) 广田康生的《移民与城市》(1996) | 第22页 |
第二节 国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研究 | 第22-25页 |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性维度 | 第22-23页 |
(一) 理论方面 | 第22页 |
(二) 内容方面 | 第22-23页 |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内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结构特征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自然结构及特征 | 第25-27页 |
一、性别结构 | 第25页 |
二、年龄结构 | 第25-26页 |
三、地域结构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昆明市彝族人口社会结构及特征 | 第27-31页 |
一、人口城乡结构 | 第27-28页 |
二、人口婚姻家庭结构 | 第28-29页 |
三、人口教育程度结构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彝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现状及问题 | 第31-57页 |
第一节 彝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内涵 | 第31-34页 |
一、经济适应性内涵 | 第31页 |
二、社会适应性内涵 | 第31页 |
三、心理适应性内涵 | 第31-34页 |
第二节 经济适应性状况及相关问题 | 第34-42页 |
一、就业状况 | 第34页 |
二、收支状况 | 第34-40页 |
(一) 收入状况 | 第34-37页 |
(二) 支出状况 | 第37-40页 |
三、居住情况 | 第40-42页 |
第三节 社会适应性现状及问题 | 第42-50页 |
一、生活满意度 | 第42-44页 |
二、日常生活困难 | 第44-45页 |
三、与当地居民交往情况 | 第45-46页 |
四、职业培训情况 | 第46-48页 |
五、人口生育状况 | 第48-50页 |
第四节 心理适应状况及问题 | 第50-57页 |
一、彝族人口自我身份认同 | 第50-51页 |
二、成为本地人最重要条件 | 第51-54页 |
三、居留意愿与打算 | 第54-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7-63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7-60页 |
一、经济适应性方面 | 第57-59页 |
(一) 经济来源渠道少,缺乏稳定、长期、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 第57-58页 |
(二) 女性生活水平不如男性 | 第58页 |
(三) 居住条件普遍较差 | 第58页 |
(四) 发展性消费较低,尤其教育文化娱乐项目 | 第58页 |
(五) 政府、单位、社会对他们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58-59页 |
(六) 整体技术技能水平较低,与当地人收入差距大 | 第59页 |
二、社会适应性方面 | 第59-60页 |
(一) 女性生活满意度总体高于男性 | 第59页 |
(二) 自我认同程度不高 | 第59页 |
(三) 彝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相对困难 | 第59页 |
(四) 女性彝族流动人口认为权益保护难 | 第59页 |
(五) 选择创业培训的意愿最高,女性对职业培训积极性高于男性 | 第59页 |
(六) 多数彝族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经济原因在家乡读书 | 第59-60页 |
三、心理适应性方面 | 第60页 |
(一) 自我认同较高 | 第60页 |
(二) 拥有昆明市户口归属感最强 | 第60页 |
第二节 相关启示 | 第60-63页 |
一、经济适应性启示 | 第61页 |
(一) 发展城市经济 | 第61页 |
(二) 完善彝族流动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61页 |
(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61页 |
(四) 合理开发、分配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 第61页 |
(五) 建议社区定期定点举办娱乐活动 | 第61页 |
(六) 彝族流动人口自身主动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理想 | 第61页 |
二、社会适应性启示 | 第61-62页 |
(一) 加大劳动资源中长期的劳动培训、职业培训与再教育 | 第61页 |
(二) 加大妇女权益保护力度 | 第61页 |
(三) 挖掘彝族文化特色,创造就业岗位 | 第61-62页 |
(四) 增设彝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窗口 | 第62页 |
三、心理适应性启示 | 第62-63页 |
(一) 开展社区互助项目 | 第62页 |
(二)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 | 第62页 |
(三) 彝族流动人口积极主动融入城市生活 | 第62-63页 |
附录 “昆明市彝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性研究”调查问卷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