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罗辑思维》的网络社群建构研究

内容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一、绪论第9-17页
    (一)研究源起第9-10页
        1.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时代第9页
        2.全新社群模式的形成——网络社群第9-10页
        3.火爆的自媒体网络社群品牌的建立——《罗辑思维》第10页
    (二)文献回顾第10-15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2.国内研究状况第13-15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研究的创新点第15页
        2.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16页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二、网络社群与“罗辑思维”概述第17-28页
    (一)网络社群概述第17-18页
    (二)网络社群的形成过程第18-20页
    (三)网络社群的产生原因第20-21页
        1.内部原因第20页
        2.外部原因第20-21页
    (四)“罗辑思维”自媒体的发展概况第21-24页
    (五)“罗辑思维”的特征第24-28页
        1.目标受众年轻化第24-25页
        2.媒体品牌个人化第25-27页
        3.社群聚集渐进化第27-28页
三、“罗辑思维”与社群的建构历程第28-42页
    (一)“罗辑思维”的价值取向第28-29页
    (二)“罗辑思维”社群的形成与发展第29-37页
        1.自媒体品牌建构阶段第29-30页
        2.筛选核心成员阶段第30-33页
        3.调动社群成员互动阶段第33-35页
        4.社群经济初探阶段第35-37页
    (三)“罗辑思维”社群的线上线下建构方式第37-42页
        1.线上建构——塑造社群品牌号召力第37-39页
        2.线下建构——社群平台组织活动第39-42页
四、传播仪式观下“罗辑思维”的社群建构第42-49页
    (一)“罗辑思维”中仪式观的塑造第42-44页
        1.仪式的重复性:固定的更新时间第42-43页
        2.仪式的制度性:带给社群成员生活中的仪式感第43-44页
    (二)仪式使成员形成社群并进行文化空间共享第44-45页
        1.“共同体”文化空间的分享第44-45页
        2.文化空间与社群成员价值观的高度契合第45页
    (三)仪式下社群成员的自我认同第45-49页
        1.“我们”情感逻辑下的群体互动第45-47页
        2.“我们”价值观下的内在认同第47-48页
        3.传播仪式下社群成员的自我认同第48-49页
五、“罗辑思维”网络社群建构带来的启示第49-56页
    (一)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启示第49-53页
        1.注重传播主体的人格化魅力第50-51页
        2.分众化传播锁定核心受众第51-52页
        3.传播有价值的内容输出第52-53页
        4.选择合适的媒介平台第53页
    (二)对媒体未来发展模式的启示:社群化的分众传播第53-56页
        1.传播者个人品牌的建立第54页
        2.整合传播渠道进行多元传播第54页
        3.传播内容专业性与贯穿性并存第54-55页
        4.培养受众“忠诚度”以集成社群第55页
        5.互动模式拓展至线上线下相结合第55-56页
六、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附录:《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主题与推荐书目整理第61-73页
    表1:“罗辑思维”第一季视频节目主题与推荐书目表第61-65页
    表2:“罗辑思维”第二季视频节目主题与推荐书目表第65-68页
    表3:“罗辑思维”第三季视频节目主题与推荐书目表第68-71页
    表4:“罗辑思维”第四季视频节目主题与推荐书目表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简析癌症报道的受众认知与传统媒体呈现
下一篇:“慢新闻”的媒介定位及实践研究